标题:张咏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内容: 张咏亦称张忠定、张乖崖,太平兴国年间进士。 不知道没关系,历史名人小编告诉你。 明代文学史家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讲到了一件事:“张乖崖守成都,兵火之余,人怀反侧。 一日大阅,始出,众遂嵩呼者三……”这里的张乖崖,就是宋朝开国初期的大臣张咏。 宋朝建国以后,四川很不平定,爆发了多场动乱。 规模最大的莫过于王小波、李顺起义了。 这场起义席卷了四川的多个州府。 朝廷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终于平定下来。 在平定这一连串的动乱中,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当时担任益州(四川成都府)知州的张咏。 冯梦龙记载的,就是张咏在四川成都平乱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 那一天,张咏真在成都检阅部队。 突然,士兵们都齐齐跪在地上,对着张咏不断磕头,三呼“万岁”。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宋朝建国之前,四川的政权是后蜀。 后蜀主孟昶虽然有些行事荒唐,但他对老百姓还是很不错的。 由于他很少发动对外战争,因此在他的治理下,四川的老百姓能够做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当宋朝军队打到成都,俘获孟昶,并把孟昶押送到宋朝都城开封的时候,史料记载,沿途老百姓痛哭成一片。 再加上宋军在打四川的时候,干过许多烧杀抢劫的事情。 因此,四川的老百姓,当时对宋朝其实是非常不满的。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四川连续不断发生了多起农民起义。 先是王小波起义。 王小波被张咏统帅的官兵杀掉以后,众人又推李顺为首领发动起义。 李顺起义声势浩大,占领成都。 宋太宗不得不派亲信太监王继恩率军协助张咏,终于击败李顺,攻克成都。 此后,张余又率军起义。 张余被官兵俘虏后,刘旰又率众起义。 这连续不断的多起起义,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当时的老百姓确实不服从宋朝的统治。 同时,也是起义领袖个人威信不足,力量不强,因此才会被相继剿灭。 如果能够找到一位能征善战又非常有威信的人来统冶四川,四川就能够实现独立。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四川的士兵们认为,张咏是一个非常恰当的人选。 所以才合计好,在张咏检阅部队的时候,纷纷跪下来,三呼万岁。 士兵们做的这件事情,其用心是非常深的。 为什么说士兵们的用心很深呢? 我们知道,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当年本身是后周的大将。 他就是在一众士兵们发生哗变,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并跪在地上对他三呼万岁,然后他被拥戴起来的。 赵匡胤建国以后,对这种事情非常忌惮,非常害怕军队里的士兵,也像拥戴他一样,把其他大将拥戴起来当皇帝。 所以他做出了“杯酒释兵权”的举动,送给那些有兵权的大将们很多金银珠宝和土地,让他们回去当富家翁,从而把他们手中的兵权换出来。 赵匡胤这样做,对宋朝军队的战斗力的影响是很大的。 因为从此以后,将领在军队里就没有了足够的威信。 将领没有威信,打仗就非常困难。 就算是这样,赵匡胤依然要做“杯酒释兵权”的事情。 由此可见,赵匡胤对将领被拥戴这事,有多么的忌惮。 四川的士兵们,正是掌握了宋朝皇帝的这种心理,所以才有样学样地把张咏推上风口浪尖。 他们就是想要让张咏骑虎难下,不得不答应。 那么,张咏当时是怎么做的呢? 冯梦龙接着是这样介绍的:“乖崖亦下马,东北望而三呼,复揽辔而行。 众不敢讙。 ”也就是说,张咏当时的脑袋转得非常快,他也跟着下马来,跪在地上,对着东北方向三呼万岁。 东北方向是哪里呢? 也就是开封,宋朝的首都。 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咏有很大的灵活性。 当他做了这件事以后,那些士兵们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那么是不是因为张咏做了这件事以后,宋太宗就不再怀疑他了呢。 张咏当然知道是不可能的。 因此平定了四川后,他就请求外调,脱离四川这个环境。 而宋太宗也非常高兴,把他调到杭州,接着一路高升,调到了中央。 发布时间:2024-05-24 10:00:25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