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孙中山同盟会现在还有吗?中国同盟会是什么? 内容: 孙中山,广东香山人,出生于农民家庭。 早年在美国檀香山学习,接受资产阶级教育,后回国行医,目睹政局日非,痛恨腐朽卖国的清政府,立志救国济民。 光绪二十年(1894)他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 次年,他以香港为据点,筹划发动广州起义,因事机泄露而失败,被迫逃往国外。 百日维新失败后,又在广东惠州发动起义。 那次起义虽被镇压,但影响很大。 光绪二十八年,留日学生集会纪念明朝灭亡二百四十二周年,上海出现爱国学社翌年,因俄国不肯从东北撤兵,上海、北京的学生集会抗议。 东京留学生尤为激昂,组织拒俄义勇队,回国请愿。 上海和东京陆续创办许多报纸刊物,反对专制,批评时政,宣传革命。 其中,革命青年邹容以通俗而犀利的文笔写《革命军》-书,揭露清朝的黑暗统治,热情呼唤“开创中华共和国”,章太炎(即章炳髅)在《苏报》上发表许多文章,尤以《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影响为大,驳斥康对革命的诬蔑,揭露了他的保皇反动面目。 还有陈天华写《警世钟》、《猛回头》,指出清政府卖国的本质,号召人民起来反对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 在革命思想传播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革命组织。 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在海外有了进一步发展,设立许多支部,出版许多报纸,并和康有为的保皇党进行论战。 光绪二十九年(1903)湖南青年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次年,江浙知识分子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 这两个组织都联络会党,策划反清起义。 后因起义失败,很多人跑到日本。 还有湖北的青年组织“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在当地新军中宣传革命光绪三十一年(1905),孙中山从欧洲到日本东京,与黄兴、宋教仁等创立中国同盟会。 该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为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总部设于东京,国内和海外设立分会和支部。 一年后,会员已超过一万人,其中以知识分子占多数,也有下层的会党和海外华侨。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熟的标志。 同盟会出版了自己的机关报《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即是用暴力推翻清朝政府,避免列强的侵略和瓜分;民权主义即是废除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民生主义即是实行土地国有,以改良的方法解决土地问题,防止贫富悬殊。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和以《新民丛报》为阵地的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革命派以有力的论据、雄辩的逻辑、犀利的笔锋,阐明进行暴力革命的必要性,揭露清朝政府是民族压迫、专制横暴、反动卖国的政府,驳斥了种种保皇的谬论,为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舆论准备。 同盟会成立后,把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朝政府放在首要的日程上。 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起,同盟会先后在各地发动了萍(乡)浏(阳)醴(陵)起义等一系列起义,还组织了多次暗杀清朝官吏的活动。 但革命派领导的这些起义,规模较小,时间较短,计划不够周密,又有很多在沿边省区,缺乏接应,很快被清军镇压。 但斗争连续不断,屡挫屡奋,锻炼了革命派的力量,表现了他们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和革命派发动武装起义同时,全国范围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自发斗争。 有反教会斗争,有反对苛捐杂税的斗争,还有抢米风潮。 这些群众斗争缺乏组织、纲领,具有很大的自发性,但波及的地区普遍,发动的次数频繁,参加的群众广泛,使清朝统治的基础发生了动摇。 发布时间:2025-05-26 09:07:31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7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