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马未都:人的一生,都是有命数的 内容: 作者:马未都01故事要从今年的中秋节讲起。 中秋节这一天,我在我的微博后台看到一个孩子给我写的信。 信是用手写的,满满当当四页稿纸,以图片的形式发过来。 信上的钢笔字很清秀,很规矩。 我想,在座的一千多位里,不要说谁的字写得比他好,敢于站起来说“我的字跟他的字差不多”的,估计也不会很多。 我年轻的时候是职业编辑,对手写的文字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这种亲近感,引起了我对这封信的注意。 在这四页稿纸里,他讲了自己的身世和故事,工工整整,文理通达。 他所讲述的人生十分不幸,比如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受人歧视,家庭氛围很不愉快,甚至还有家人自杀,等等。 读完这封信,我跟他通过微博私信简短地聊了几句。 我问他现在的工作状况怎么样。 他说他大学毕业以后去了一家银行工作,工作了四年,不是很愉快,也不能体现人生价值。 正好北京有一家公司招人,他就来了北京,来了以后觉得上当受骗。 因为那是一个“小额贷”公司,基本上是靠骗人为生,他心里跨不过去这个坎儿,人家答应给他的工资也没有给。 他是在很郁闷的时候,给我写的这封信。 但从信的文字表达上看不出他的郁闷,思路很清晰。 所以,我跟他的沟通也保持着“适度”和理性。 我告诉他,我们观复博物馆正在开发一个APP(手机应用程序),需要招人,你可以去试一试。 几天以后,他告诉我他试了,他觉得那些岗位都不大适合。 我问他是学什么专业的,他说学统计。 我说,开发APP正好需要一个学统计的人,你愿不愿意尝试? 他说,我虽然是学统计的,但是,我觉得我没能力去适应它,我可能做不了这份工作。 然后很礼貌地说“谢谢马老师”,这个事儿就过去了。 一个月以后,还是微博后台,我收到他发来的一条信息。 内容是:“斯人已逝,谢谢你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给他的安慰。 ”当时,我的心“忽悠”一下就沉到底了。 我急切地通过所有可能的途径,希望跟他的家人取得联系,但是没有联系上。 然后他的微博就永久关闭了,内容全部被清空。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生理上、心理上,或者周围环境上,肯定会遇到坎儿。 每个人内心中的坎坷一定是靠自己去战胜的,无论别人怎么帮你,你都需要自己迈过这道坎儿。 这个孩子,仅凭这手好字,都有无尽的价值。 我当时还想,正需要这样能靠手写做一些抄录工作的人。 因为我们有很多信件,手写就比电脑打印显得更加亲切。 但是没想到,他不在意自己有这样一个本事。 如果我今天还有机会跟他沟通,一定要告诉他:我们读过那么多先贤的书,读过那么多诗词,李白就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啊! 在今天这个社会中,我们一定是有用途的,不可能没用途,世界需要我们每一个人。 更不要说,你又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小学、中学各六年,大学四年。 一个人完成十六年的教育,时间是非常漫长的。 走了这么远的路来到这里,你至少要学会直面人生的困难。 如果你能够跨过这道坎儿,你的世界一定会更开阔。 所以古人说“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英雄”这个词是这么来的。 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生活中的英雄。 很多年轻人跟我聊天说:马老师,你这里也好,那里也好。 我说,我跟你比,没有一点儿好。 年轻就好,什么也不比年轻好。 只要年轻,就还有很多空间,对这世界有一个交代。 同时,世界也会给你很多机会。 你的目标可以定得高,也可以定得低。 人生的目标不一定是非常宏大的目标。 有些目标,达到的时候你才可能愉快,而对我来说,很多目标根本达不到,但我一直在努力。 荀子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自己很明白自己的时候,就不会埋怨别人。 也不要老说自己运气不好,每个人都有运气好的时候和运气不好的时候。 今年夏天我还自个儿在浴室里摔一大仰磕呢,肋条骨都摔折了一根。 怨天有用吗? 还是怨我自己不注意。 当你走入社会的时候,要知道,公平一定是相对的,不公平一定是绝对的。 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公平。 当你认为一件事不公平的时候,我告诉你,它有可能是公平的,只是你“感受”到不公平;当你认为一件事非常公平的时候,它有可能对别人不公平。 所以,所谓的公平是为全社会设计的,不是为你一个人,你感到不公平非常自然。 当你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感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不要轻易认为社会不公平。 一定要放平自己的心态,知道自己在社会整体架构中的位置就是一个很小的点。 这样你的内心才能强大。 02让自己内心强大非常重要,别人也帮不了忙,一定要锻炼自己,甚至强迫自己强大起来。 我的“人生八字方针”:第一是“自信”,所有的自信都来自你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 没有知识就没法自信,人家说点儿什么新鲜的,你就慌神了。 第二是“坚强”,指的是内心真正的坚强,不是装给别人看的。 每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是锻炼内心坚强的最好时机。 第三是“认真”。 要在这世界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都不说“成功”,只是一席之地,做事一定是要认真的。 哪怕做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也要认认真真善始善终,否则一定一事无成。 古人的书房里经常挂一块匾,写着“慎始”二字——谨慎一件事的开始。 不要“点火就着”,人家说一个什么事,都没想好你就去了。 事情开始之前,一定要条分缕析地想清楚。 古人又喜欢挂一块匾,写着“慎终”——做事有始有终。 开始的谨慎要延续到最终,直到把事情做成。 古人还喜欢说“慎独”——独处时要谨慎。 一件事对与不对,做与不做,不必面对他人的评判,只须面对自己的良知,要对自己的内心有严格的要求。 第四是“宽容”。 “认真”是对自己的,“宽容”是对社会、对世界、对他人的。 我们对自己可以严格,可以苛刻,但是不能对别人严格和苛刻。 或者说,你对别人的工作态度、做事章程可以严格,但你不可以严格苛求别人的个性。 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我身边很多朋友的个性一般人都无法忍受,但我可以忍受。 当你能够理解这“八字方针”并且照此执行,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容易。 在座各位都希望将来找个好工作。 什么是好工作? 活少钱多,那准是好工作。 这个想法没错,只是比较难找。 我常说,人生的第一目标就是“趋利”,只要不违反道德和法律。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有“趋”到了相应的“利”,才能在社会上有尊严地活着。 现在有一个特别流行的词汇叫“财务自由”。 每个人都希望这种自由能尽快到来,可惜有时候老天不给你机会。 苏洵说:“利之所在,天下趋之。 ”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想要的利益,全天下都想要。 所以,趋利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法律和道德。 法律是他人约束的,道德是自我约束的,因而道德也比法律高尚。 当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强大的道德约束,社会会变得非常好。 人生第一阶段是“趋利”,第二阶段则是“趋名”。 当你在社会上历练了一段时间,工作已经比较自如,就开始注重社会对你的评判。 所谓“趋名”,不是“追逐名声”,变成明星,到哪儿都有人找你合影,而是“注重名誉”。 这两个阶段都走过以后,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趋静”,希望内心是安静的。 内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何为内心安静? 我自己有些时候,长时间地心如止水,也有些时候会突然变得激动。 比如此时此刻,我站在台上,就多少有点儿激动。 我平时说话不是这样,否则就会显得“讨厌”。 当我们走过这三个阶段,就应该理解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 03我做观复博物馆已经23年了,来来去去的工作人员也很多。 我不太会招人,总觉得谁都行,所以有专人负责招聘。 那天他们告诉我,招了个女博士。 我说太好了,终于有博士了。 女博士来上班,身后跟着八个人,近亲远亲差不多全来了。 这位女博士一看就像女博士,到岗以后,身后的人立刻分成三波。 一波奔了后勤,检查吃饭住宿的环境;一波奔了办公室,看看左邻右舍都是谁;第三波奔了工作场地,感受一下日常环境。 女博士很有意思,上了一天班,第二天不辞而别,所有的联系方式都断了。 我们对社会是需要适应的,即便不能适应,也可以留下一句话,说“我不适应这个地方”,或者“这个地方不适应我”,都行。 到哪儿工作都有试用期,这个没有对错。 但是你关掉所有通讯设备,永远不再跟我们联系,这就是你的错。 你读了那么多书,掌握那么多知识,这么个坎儿都过不去,将来怎么融入这个社会? 你怎么能允许家里那么多人跟着,去检查你的工作环境? 这里有上百个工作人员,怎么唯独你需要家里这么多人同意,才能留下来工作?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不管掌握多少知识,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未必能够适应。 办公室是个很神奇的地方,有的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说,有的人面对面坐三十年,形同路人。 问题是,工作是讲求效率和成果的,一定要做成事才行。 有个词叫“张弛有度”,你得知分寸,识进退,这就是所谓的“情商”。 有个简单问题: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 生活中经常能遇到一些人,傻傻的,可情商特别高。 人类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动物,每个人都有极为丰富细腻的情感,所以人生中很多时候,都是要解决情感问题。 合作,对每一个即将参加工作的人,是第一道坎儿。 遇到这道坎儿的时候,一定要想方设法跨过去。 每跨过去一次,你就成长一次。 人生经验是积累出来的,珠穆朗玛峰也是一步一步登上去的,在过程中慢慢适应。 如果用飞机把你一下子运到那个高度,说不定你就死了。 04人生的缺憾,我也有。 有人说我特幸福,年轻时买的东西,现在值那么多钱。 买到的东西值多少钱,其实跟我没多大关系;倒是那些没买到的,跟我有直接关系。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去上海。 上海当时有一种商店叫“友谊商店”,主要赚外国人的钱,但是中国人也能买。 我在那儿看到一个碗,很漂亮。 当时,商店也认为这个碗是民国时期的仿制品,所以可以卖。 碗底贴着一张口取纸,写着编号“55-1964”,大概是1964年进的库。 标价多少呢? 人民币外汇3万元。 那时候提倡争当“万元户”,1万元都少见,何况3万元,还是人民币外汇。 虽然我拿不出3万块钱,但架不住喜欢啊,每回到上海,先奔友谊商店那个柜台,把这碗要出来,翻来覆去地看,看完再还给店员。 魂牵梦绕了半年,终于,这碗被别人买走了。 那是1988年,我又去上海,到了友谊商店,一看碗没了,心就凉了。 感觉像是漂亮的“校花”被“校草”牵走了。 第二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这个碗——乾隆时期的珐琅彩黄地开光胭脂红山水纹碗——拍了792万元,是被日本人买走的。 从3万到792万,短短半年之间。 看到这个消息,我何止心凉了,连脚心都凉了。 早知道是这个结局,当初借钱也得把它买下来啊。 又隔了九年,到了1997年,这个碗重新上拍。 那时候日本经济下滑嘛,把碗拿出来变点儿现。 拍了多少钱呢? 2147万元。 几乎是他买进价的三倍。 今天如果再把这个碗拿出来拍卖,最低估价一个亿。 一个亿啊,曾经就摆在我的面前,让我捧了无数遍,那么多次机会我都没有把握住。 过去就没了,剩下的就是一个故事。 人生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让你满意。 你想每一步都踩中那个点儿,是不可能的。 我当年到香港去,看见一个金器,喜欢得不行。 这个金器,是古人系在马脸上的装饰,叫“当卢”。 打个比方,相当于今天那些豪车前面的车标,也叫LOGO。 纯金打造,上面镂刻的是花纹和神兽图案。 要把这么大一块纯金扣在人脸上,挺狂的;但扣在马脸上,是周、秦、汉、唐时代的重要标志。 看到这个“当卢”是在香港的荷李活道。 我说,这个东西我太喜欢了。 卖家却说,你喜欢不成了。 我说,为什么? 他说,我卖了。 卖了你给我看什么呀? 这不拿我开涮吗? 我问,那人给钱了吗? 他说,交了定金。 这就没辙了。 隔了两年,我又去荷李活道,又遇到那个卖家,又说起那只“当卢”。 他说,你买吗? 当初那个人交了定金就再也没来。 我的机会来了。 我说,我能给你钱,但不能给当初他给的那么多。 他说,凭什么便宜给你? 我说,你去过菜市场吗? 上午的菜就贵,放到下午就便宜,塌秧儿了嘛。 于是,我把价格拦腰砍了一半,答应当时就给钱。 那人脑袋冲天想了想,仰天长叹道:可以……这个纯金“当卢”现在收藏在观复博物馆。 人生就是这样,很多东西不一定是你争来的,是有命数的。 如果我当年死追,也没准儿能追来,但花的代价太大。 要相信缘分。 我过去常借用古人的一句话说:“过我眼,即我有。 ”我看到了,我就拥有了。 知识、机遇,也都是无形的拥有。 生活中,每个人不如意的状态都是常态。 所以古人总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一提这话,我儿子就说:“可我现在如意的事连一二也没有。 ”我说,那是你不够成熟。 生活中应该有很多能让你满足的地方,你浑然不觉。 你总是盯住不可能满足你的那些东西,怅然若失。 我们一定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古人说,“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前半句的意思是,哪怕一屋子人,我也不倚靠谁,我自己能够生存,自己能够面对这个世界;后半句的意思是,屋子里就我一个人的时候,我也不害怕。 这话是谁说的呢? 苏轼说的。 文豪就是文豪。 05读书是一个习惯,可以系统地精读一本书,也可以快速地粗读。 但是到底读什么书,我没法推荐。 总有人让我开书单,要知道,没书的时候,什么书都是好书。 我小的时候总跑医院,因为父母在那儿工作。 我在内科病房的消毒室里看到一本《内科学》,砖头那么厚,我当时觉得肯定没人要,夹在胳膊底下就带回家了。 特别喜欢,没事儿就翻,直到今天我也对医学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 读书是一个人就可以解决的慰藉心灵的方式。 第二种方式就需要两个人了,叫作倾诉。 倾诉有一定的风险,就是你对别人倾诉的话,有可能被公开,所以你要选择对的人倾诉,以及选择倾诉到什么程度。 当你憋着一件很不痛快的事,一旦说出去,心里就会舒畅很多。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需求。 女人比男人还好点儿,女人爱哭,哭一场就舒服了。 而男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心比较“硬”,这也是文化问题。 所有的男孩子请记住,如果有女孩子在你面前大哭一场就是喜欢你,不然她哭啥? 倾诉是个很好的途径,让你能够跟社会相容。 从朋友的角度讲,倾听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帮助别人解脱。 如果有朋友来找你倾诉,你要安慰他,一定不要让负面情绪叠加。 比如他说“我最恨张三了”,你不能说“我比你还恨”。 即便你真是这么想的,也要另找一个出口去宣泄。 第三种慰藉心灵的方式,就是撸猫。 我从小喜欢动物,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狗,为什么呢? 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条狗,跟狗的精力特别匹配。 现在我的精力不如狗,狗天天要出门,要跟你商量散步,受不了,所以就喜欢猫了。 猫跟人的关系特别好,若即若离,它有独立的尊严。 今天,全世界都存在心理问题,不分国度不分种族不分文化,所以宠物经济是一种全球经济。 很多年前,中央电视台公布过一组数据:中国有五千万人养猫,五千万人养狗,总共一个亿,直接影响三亿人。 今天这个数字更是大幅度增加。 很多工薪族,一个人在异地打工,家里有一个猫,回去能说说话,撸一撸。 猫的毛发是我们人类不具备的,人的皮肤无论怎么肤如凝脂,也不如猫那一身毛,摸着很舒服。 所以撸猫就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是工业化革命以后才存在的。 我们今天生活在工业革命的成果之下,又赶上了信息和智能革命。 人类的文明走向又一次被改变,未来五十年,我们在座的人都不能预测。 所以,很多人都感到惶恐,我也惶恐。 我们就希望做点儿什么,来解决一些自己的问题。 于是我们养猫。 为什么养猫呢,猫的寿命一般在15-20年,你能看着它从生到死,见证一个完整的生命轮回。 我们人类看不了自己的轮回,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现在不到八十岁,你怎么看人家轮回呢? 你还没看完人家呢,人家先看完你了。 现在的人工作压力大,学习压力大,所以自己得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来纾解。 我到日本,看好多人排着队,一开始不明白,干吗呢? 他们说,等着撸猫呢。 这些人家里养不了猫,就趁节假日跑到“撸猫小屋”,花一些钱,进门撸45分钟。 门口排着长队,出来一个进去一个,出来一个进去一个。 日本人守时,到点儿准出来。 它是一种文化。 我们既要对这个世界负责,也希望能在世界上找到关爱。 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都应表达这种关爱。 所以今天全世界都在探讨动物福利,它表明人类作为最高级的物种,对所有弱小动物都应施以关爱。 什么是弱小动物? 大象是,老虎也是。 我本人是“野生救援公益大使”,最著名的口号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我们每个人都要肩负起社会责任。 作为这个地球上“貌似的主宰”——其实随时可能被自然干掉——我们要关爱同类,关爱他类。 一般人家养宠物,都没有姓,黄狗就叫“黄黄”,黑狗就叫“黑黑”。 我们观复博物馆的猫都是有名有姓的。 2003年“非典”期间,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家门口有一只大黑猫,在外面周游好几天了,挺可怜的,你养不养? 我问,什么色儿的? 他说,黑的。 我说,有杂毛吗? 他说,一根杂毛没有。 我就派人把它领回来了。 到了办公室打开箱子一看,明明是一只大花猫,一根黑毛没有。 但这只猫特别懂事。 来的那天,我正在写一篇文章。 它就趴在桌上看着我写,直到我把文章写完。 于是我在文章结尾把它也写进去了:北京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新来的大肥猫趴在桌上看着我,屋里一片祥和气氛……这只猫姓花,叫花肥肥,在我们博物馆待了十五六年。 来的时候就是成年猫,大家都特别喜欢它。 花肥肥走的时候已经很老了,我还给它写了一篇祭文,很多人哭得泣不成声。 看起来是我们在救助猫,实际上是猫在救助我们。 我不是在劝大家都去养猫,只是通过养猫这件事,来说明人类所处的环境,来说明当我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要知道排遣的方法。 养猫、撸猫只是我举的例子,养狗也行,养鱼也行,养老鼠也行——就是猫不太高兴。 当我们知道自己的人生是怎么回事儿的时候,往往已经走过了一半。 1999年,我在潘家园的地摊上捡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有八九位“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人。 他们有站姿,有坐姿,有蹲姿,姿态不同,彼此间隔不一。 相同的是,他们的目光都非常坚毅。 这些人,给笔就能写文章,给枪就能上战场。 他们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人。 通过这样一张照片,可以想见当时的中国人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 于是我请了一位画家,严格按照这张照片的样子,画了一幅油画,并且把照片中一个站立的人换成了我。 画我的时候,他参照的是 1998年的一张照片,那年我四十三岁,比现在瘦,满脸胶原蛋白。 在这幅油画中,原来照片里的人穿着冬装,我穿着夏装;原来照片里的人是黑白的,我是彩色的。 我给这幅油画起了一个名字,《我与古人真诚地站在你们面前》。 一百年前,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我们通过一张照片就可以知道。 我们这一代人,留给一百年后的中国人的,又是怎样一个精神面貌呢? 所以,你们也可以邀上三五知己,去照这样一张“松散”的照片。 自己选择姿势,彼此不要靠得那么紧。 这张照片在你一生中都会非常重要。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又说:“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我们是一代一代的过客,历史是一场巨大的轮回。 我做的博物馆叫观复博物馆,“观复”二字取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他是站在宇宙空间的一个视角。 万物指什么呢? 所有的事物,不管是人、动物还是植物,都在成长和变化,这是一个不可逆反的规律。 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天,就奔向你的终极目标—“死亡”。 而我看着万物轮回。 人生百年,转瞬即逝。 最终,当你驾鹤西归之时,总得回头看看。 这一生虽然有遗憾,但是无悔;虽然有不足,但是无愧;虽然有缺失,但是无碍;虽然千言万语道不尽,但是喜怒哀乐尽一生。 这就足矣了! 发布时间:2025-05-26 12:08:20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7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