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钞菁华录|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 内容: 文钞菁华录熟读文钞,笃修净业三、示修持方法戊、评修持各法140. 吾人心性,与佛同俦。 只因迷背,轮回不休。 如来慈悯,随机说法。 普令含识,就路还家。 法门虽多,其要唯二。 曰禅与净,了脱最易。 禅唯自力,净兼佛力。 二法相校,净最契机。 如人度海,须仗舟船。 速得到岸,身心坦然。 末世众生,唯此堪行。 否则违机,劳而难成。 发大菩提,生真信愿。 毕生坚持,唯佛是念。 念极情忘,即念无念。 禅教妙义,彻底显现。 待至临终,蒙佛接引。 直登上品,证无生忍。 有一秘诀,剀切相告。 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正)与吴璧华书编者敬按:文钞中发挥禅净难易与诚敬利益者,连篇累牍,反复叮咛。 唯此十偈,囊括无遗。 141.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 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 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 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 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 弄巧成拙,求升反堕。 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正)与徐福贤书142.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 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 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 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 观之理,不可不知。 观之事,且从缓行。 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 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 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 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正)复黄玉如书143. 作观只取得力者作,何必从头至尾,日日重习? 佛之说此十六种者,前则令人知极乐之庄严,后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 各观既知,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诸观耳。 (续)答曲天翔问144. 《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作佛者,谓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及与佛号。 是佛者,谓当观想忆念之时,佛之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现于观想忆念者之心中。 如镜照像,敌体无二。 然则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 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 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矣。 心之本体,如一张白纸。 心之作用之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 其本体虽同,其造诣迥异。 故曰:“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 ”吾人可不慎于所念所作乎哉。 (正)千佛图颂并序 发布时间:2025-06-03 12:03:25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8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