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隋朝迁都到了哪里?东都在现在的那个地方? 内容: 隋朝的京师长安,是西汉初年开始兴建的,到了隋代,已有八百年的历史。 由于旧城规模狭小,隋文帝曾在长安东南的龙首原上另建新城一大兴城。 但因长安地处关中,政府官员和驻军所需粮食布帛,都得依靠关东(函谷关以东)和江南地区供给。 当时交通不便,转运十分困难,所以隋文帝在世时,曾于开皇四年开凿广通渠——从长安大兴城到潼关的一条长约三百里的运河。 广通渠开通以后,仍旧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东西漕运枢纽三门峡附近的黄河河道特别狭窄,水流湍急,又有许多暗礁,不少船只往往在这里出事,给漕运带来很大困难。 隋炀帝继位以后,面对这一问题,感到束手无策。 有人建议不如把国都迁到洛阳,他听了非常高兴,认为这倒是个好办法。 于是就在仁寿四年冬天,冒着寒风大雪,带领文武大臣,亲自来到洛阳巡视。 他看到这儿形势险要,交通方便,南有伊阙(今洛阳龙门),有北有邙山,伊、洛二水萦绕,距离黄河不远,风景绮丽,名胜古迹甚多,真是一个好地方。 假如迁都于此,不仅漕运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且洛阳地理位置适中,便于控制全国局势,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过洛阳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旧城规模狭小,建筑破旧,不像个都城的样子,好在当时国家富庶,另建一个新城就是了。 于是隋炀帝就把大臣杨素和宇文恺找来说道:“朕想迁都洛阳,但这里宫室残破,没法居住,你们可在洛河两岸另建一个新城,西宫殿官邸不要搞得太华丽了,要根据俭朴节约的原则去办事。 ”杨素和宇文恺等人领了炀帝的旨意,当即征友了好几十万民夫,于在洛阳外围挖掘气条长堑——可以隔断交通的深沟。 从龙门(今山西河津县)开始,东接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宁汲郡(今河南滑县西),抵临清关(今河南新乡县东北),渡河经浚仪(今河南开封市西北)、襄城,到达上洛(今陕西商县),作为保护洛阳的关防。 接着,又从全国各地征发了二百多万民夫,在洛阳旧城以西十八里开外的地方,大兴土木并把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全国各地的禽兽花草调到洛阳。 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开始,到次年正月为止,不到一年时间,工程基本结束。 洛阳新城规模巨大,城垣周长五十多里,平面略呈正方形,雄踞邙山南麓,瀍(chan)、涧二水环绕左右,洛河横贯城中。 城内西北部建有宫城和皇城,宫城内宫殿林立,什么乾元殿、大业殿、文成殿、武安殿. .. .. .. 一个个都修得穷极华丽。 皇城内的百官衙署,也建得十分阔气。 在宫城和皇城的周围,还有圆壁城、曜仪城、东城和含嘉仓城。 皇城的南门叫端门,由这里起到外郭城的定鼎门,是一条通往伊阙的长约四千多米、宽约一百多米的端门街,大街两旁,栽着樱桃和石榴。 皇城的东西两面,是东都的街坊,其中包括一百零三个坊和丰都、大同、通远三个商业区。 这三个商业区都临着能够行船的河渠。 丰都市周围八里,设有一百二十种行业,共三千多个店铺。 为了繁荣洛阳的经济,又把全国数万家富商大贾(gu)和河北三千多家工艺户迁到这儿居住。 发布时间:2025-06-04 09:10:06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8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