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内容:  熹宗天启七年,陕西大饥,澄城知县张斗耀向农民勒逼租税,催征峻急,三月,贫苦农民王二率饥民冲入县城,杀张斗耀。 此次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起义的烈火很快遍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 崇祯元年,王二集聚饥民和一部分黄龙寨的回族人民转战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韩城等地。 府谷王嘉胤、汉南王大梁、安塞(今陕西安塞东南)高迎祥等响应王二,先后举行起义。 他们劫县狱,败官军,声势日震,有的并向陕南发展,起义的群众有饥民、难民、边兵和驿卒,但多各自为战,彼此间还缺乏联络。 崇祯三年又有神一元、不沾泥、红军友、点灯子、李老柴等“所在蜂起”。 李自成即在此时参加起义,初在不沾泥部下,后归高迎祥。 张献忠也在延安起兵,号“八大王”。 同年,王嘉胤攻占山陕府谷、延安、庆阳等地,王自用、高迎祥、张献忠等拥其为盟主。 次年,陕西的农民军纷纷向山西转移,号三十六营,部从至二十余万,农民军的声势也越战越强。 面对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的局势,明统治者任命杨鹤为三边(延缓、宁夏、甘肃)总督,对农民军采取了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方针,但起义军却“视总督如儿戏”。 次年明廷宣布招抚失败,下杨鹤于狱,起用洪承畴为总督,专一主剿。 而起义军势日炽,横扫山西各州县,一部分又向畿南、豫北挺进,洪承畴的围剿遭惨败。 六年,代王嘉胤为盟主的王自用因劳成疾卒,高迎祥起而代之。 同年冬,他率领张献忠、马守应(老回回)、惠登相及闯将李自成等冲破明军包围,渡过黄河,兵十余万,连破渑池、伊阳(今河南汝阳)、卢氏,乘胜分别进入豫西、陕南、四川、湖广。 八年,高迎祥率军由河南进入南直隶,攻占明中都凤阳,烧毁明朝皇帝的祖陵一明皇陵。 不久,高迎祥、李自成率兵经河南入陕西,张献忠则继续南进,破庐州(今安徽合肥),下麻城。 在崇祯八、九年间,这两支农民军的主力部队,势如急风骤雨,纵横南北,联络其他起义军,时分时合,兵锋所至,明军多望风逃窜,迫使洪承畴等从进攻转为分区防守。 九年七月,高迎祥在盩屋(今陕西周至)遭明将孙传庭的伏击,不幸被俘,在北京就义。 他的牺牲,给农民军带来极大损失。 次年,明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网之策,以陕西、河南、湖北、江西为四正,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对农民军反扑。 又命熊文灿总理南京、河南、山西、陕、川、湖北军军务,专事招抚以解散农民军。 在明军的剿抚二策之下,一部分农民如闯塌天刘国能甘心投降;-部分则宣称接受招抚,但不交出军队,如张献忠和罗汝才;有的则隐蔽起来,休养生息,待机再起,如李自成。 发布时间:2025-06-07 09:30:43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8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