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左宗棠西征:东亚农耕文明在军事技术上的一次逆袭 内容: 原标题: 左宗棠西征:东亚农耕文明在军事技术上的一次逆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来自西北方向的的军事科技,经常对自称天朝上国的中原保持优势。 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东亚帝国都需要依不断引进技术,甚至直接雇佣对方为自己作战。 但这个现象在19世纪戛然而止,依靠海路开通的东方军队,将开始能更快的拥有最新科技成果。 19世纪初的清朝版图作为东亚天朝的末代继承者,大清帝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也不可阻挡的融入国际间的全球化体系。 同时,由于核心集团的腐化和衰败,帝国已经从最初的复合结构,完全退化成了传统的农耕政体。 特别在诸如多隆阿、曾格林沁等传统骑兵将领相继阵亡后,帝国的军事力量也就只能完全依靠以湘淮集团为主的汉人地主武装。 南方地主集团成为晚清军事力量的支柱左宗棠及其旗下的楚军,本身就出自于曾国藩的湘军集团。 其作战方式也与母体一样机械而呆板。 即所谓的结大营和打呆仗,基本放弃了大范围战术机动和集团化的战术迂回。 总是需要用步步为营的方式,来跟对手进行持久消耗。 当然,这就需要本方不仅具有更加充沛的资源,并且在武器技术上略胜一筹。 阿古柏与他的士兵作为左宗棠的最有名对手,阿古柏及其创建的洪福汗国,无疑在这两方面都没有优势可言。 由于国际经济产业链的迁移,中亚地区已经从繁忙的国际物流大动脉,彻底沦为被四方强邻撕扯的边缘地带。 但阿古柏的行事方式,依然是典型的古代中亚套路。 不仅军队主要以马匹进行机动,连攻城略地所必备的火炮都非常缺乏。 虽然可以通过英属印度、俄属中亚与波斯等地获得轻武器,但却远不能追上军事科技发展的时代步伐。 19世纪的俄罗斯帝国 正加紧蚕食中亚地区相反,由于南方就有英国势力,北方又有沙俄的扩张,阿古柏几乎失去了大部分战略扩张方向。 哪怕是相对较弱的波斯,都有大量按照欧洲操典训练的新式军队。 因此,实力最为软弱的西域,就成为其必然选择的进攻方向。 阿古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护送和卓后裔布素鲁克的名义踏上东征之路。 阿古柏其人实际上具有相当的水平历史上的浩罕人,就经常让西域地区的统治者感到芒刺在背。 阿古柏率领的安集延人,也大体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因此在西域当地,也一直流传着“40名回兵顶不上1个安集延人”的说法。 阿古柏本人更称得上是乱世枭雄,从卑微的娈童起家,硬是依靠自己的骁勇善战打成一方诸侯。 他特别擅长于带领骑兵突袭对手,曾亲率100人夜袭敌军,击溃对方的7000部队。 阿古柏麾下的安集延士兵合影此外,阿古柏并非只是四肢发达头但脑简单的武夫。 只带着50名骑兵,就通过各种计谋手段占领了喀什。 最后,利用英国和俄罗斯都不愿过度深入内陆腹地的条件,获得两者的初步承认。 再遣使君士坦丁堡,与奥斯曼土耳其建立联系。 可见其在军事冒险之外,也具有相当水平的国际外交眼光。 阿古柏还通过外交操作 获得英俄罗土三国认可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麻烦,清廷在选择解决方案时也有过相当的矛盾和犹豫。 毕竟,19世纪已经是工业化的时代。 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都要仰仗足够的西式军火,并消耗着远高于古代水平的巨额开支。 加上主要的财赋都源自东南,国防重心自然是以李鸿章等人主持的“海防”为主。 相比之下,左宗棠坚持的内陆“塞防”,不仅同样消耗不菲,所能获得的经济收益却是惨不忍睹。 慈溪不仅支持左宗棠西征 还出了自己的私房钱但作为一个从北方南下的帝国,清朝终究不能坐视自己的西北领地被人不断蚕食。 最终,还是已经不会说满语的慈禧太后拍板,促成了左宗棠的西征之行。 相比后来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吝啬,当时的慈禧还动用了自己和光绪的私房钱,为囊中羞涩的左宗棠支援军费。 不过,后者的主要预算还是来自西方贷款。 依靠清帝国本身的巨大体量和潜在市场,足以获得远高于内陆小邦的长期投资。 清军也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购买了大量新式武器。 西方贷款更是成为左宗棠西征的主要开支来源1876年4月,左宗棠让人抬着预备好的棺材出征,当年8月就打进了乌鲁木奇。 到第二年4月又收复整个吐鲁番,并在年底夺回喀什,将除伊犁以外的所有西域地区都控制下来。 楚军西征之际 装备了大量欧美武器楚军的战术自然谈不上有多高明。 依然是急攻缓进,不断以兵力和火力优势碾压对方。 很多士兵装备了从美国购买的斯宾塞7连发步枪,其余的主力则大多使用毛瑟M1871式栓动步枪。 面对阿古柏军队的骑兵优势,他们还能搬出克虏伯线膛火炮和美国的加特林六管机枪。 清军装备的美式加特林6管机枪因此,只需要不断建立设防阵地,就能完全挫败阿古柏军队的攻势。 后者在轻武器层面就没有优势,在重火力方面也近乎为零。 自然是在不讲情面的差距面前,被迅速逐出西域。 清军大量装备的毛瑟M1871步枪然而,正是这类轻松的胜利,却在更长的时间线上阻碍着清军继续进步。 既然靠引进西方武器就能无往不利,那么全军上下的组织和训练革新就似乎不那么必要。 许多军官都死守古老传统,并鄙视在他们看来是非常刻板的西方步兵操典。 也就是说,清军始终在用中世纪战术,指导使用工业时代的武器技术。 这种“精神分裂”做法的恶果,也将在二十年后的甲午战争中暴露出来。 发布时间:2025-06-08 09:34:48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