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杨贵妃与熊野信仰:“杨贵妃东渡日本说”之新说 内容: 原标题: 杨贵妃与熊野信仰:“杨贵妃东渡日本说”之新说【按】杨贵妃假死马嵬坡、实则逃至日本幸存一命的说法,在中国流传已久。 近百年前俞平伯先生和周作人就对此事做过讨论。 近年来,杨贵妃相关的影视剧、歌舞剧中也融入了其东渡日本的情节设定。 杨贵妃到底有没有东渡日本,至今仍不出推测之域,无人敢断言。 日本和歌山县村川实先生新发现杨贵妃与熊野信仰有关联,着书立说,出版《龙神杨贵妃传1、2》,引起了日本学界的关注。 此说不仅丰富了日本现有的各种杨贵妃传说,也为考证杨贵妃是否东渡日本提供了一些线索。 2011年5月,笔者曾受邀参观中国的剪纸展,此期间参观了杨贵妃墓。 在那里,我第一次听说杨贵妃并没有葬于此,而是东渡日本,隐于熊野山中。 当时受赠的《剪纸图说 武则天 杨贵妃》一书中有如下记载:孝谦女皇很同情杨贵妃的遭遇、并设宴招待、给予优厚的待遇。 杨贵妃此后被安居在和歌山的熊野、这里是皇家避暑胜地、风景优美、有“蓬莱”之称。 暂且不论熊野山是不是天皇家族的避暑地,纪伊半岛南部自古以来是皇家避暑地,这在《日本书纪》里也有记载。 《续日本纪》记载,孝谦天皇的祖父文武天皇曾幸临牟吕温泉,孝谦天皇再次即位成为称德天皇时,也曾幸临纪伊国。 此外,熊野之所以被称为蓬莱,和徐福传说有关,相当多的研究对此也有论述。 关于杨贵妃东渡日本至熊野之事在中国似乎也为人所知。 例如,据三秦都市报的官网报道,陕西师范大学王双怀教授言:后来几经周折、结识了日本遣唐使藤原、又随藤原漂洋过海、在日本奈良附近的和歌山一带住下、还曾受到孝谦女皇的接见。 可是,为何在熊野没有流传杨贵妃渡来之传说呢? 此文即考察“杨贵妃的熊野渡来”说。 中国的杨贵妃幸存说陈鸿《长恨歌传》“后言”记: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 如何。 ”乐天因为长恨歌。 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歌既成、使鸿传焉。 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 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 今但传《长恨歌》云尔。 元和元年(806)冬十二月,白居易、陈鸿、王质夫三人结伴游览杨贵妃丧命的马嵬坡附近的仙游寺。 三人说起唐玄宗和杨贵妃,遂有上引文一段记述。 换言之,这表明杨贵妃故事中还有谜团,为了传达这一点,白居易写下了《长恨歌》。 《长恨歌》后半部分中,已经奔赴黄泉的杨贵妃变身为仙女居住于蓬莱,向受遣寻妃而来的方士吐露了对玄宗的不舍。 《旧唐书·列传·后妃传》记载:“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 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 ”即杨贵妃被绞杀后,裹于紫色褥中,匆忙葬在了马嵬坡。 玄宗上皇心有挂记,一年半后,发令改葬。 但此时已不见杨贵妃遗体。 另,《新唐书·后妃传》记载:“密遣中使者具棺椁它葬焉。 启瘗、故香囊犹在、中人以献、帝视之、凄感流涕、命工貌妃于别殿、朝夕往、必为鲠欷。 ”有人认为《旧唐书》所记“肌肤已坏”指白骨化了的遗体残留,笔者以为不然。 首先,若是弃置于地表的遗体尚且可以理解,埋于土中的遗体,而且是裹于褥中的遗体,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不至于化为白骨。 其次,杨贵妃被葬时并非裸体,为何墓中不见衣物、装饰品类? 更何况,若是杨贵妃躯体已经完全溶于土,绝不可能再将随身的香囊献给上皇。 最值得注意的是,杨贵妃所葬之墓如今依旧在马嵬留有一座小塚,这说明杨贵妃因某种原因而改葬失败。 基于此,理解成杨贵妃的遗骸消失了较为合理,《旧唐书》之所以记“肌肤已坏”,应该是因为除此之外没法说明杨贵妃遗骸不存的原因。 日本的杨贵妃渡来说日本有很多杨贵妃渡来的传说(参见加藤蕙《杨贵妃漂着伝説の谜》)。 其中爱知县热田神宫和山口县油谷的传说最为有名。 热田神宫里有杨贵妃之墓一事记载于镰仓时代后期的天台宗佛教书《溪岚拾叶集》。 《溪岚拾叶集 卷六》记:问。 以我国习蓬莱宫方如何? 答。 唐玄宗帝共杨贵妃至蓬莱宫。 其蓬莱宫者。 我国今热田明神是也。 此社坛后有五轮塔婆。 五轮铭釈迦种子金字书。 此塔婆杨贵妃墓也热田神义见。 此外,山口县油谷有一座据说是杨贵妃墓的五轮塔,还有据说是为了悼念杨贵妃而制作的释迦如来像和阿弥陀如来像。 这座五轮塔,从形状上来看,大概建于镰仓时代后期、室町时代初期。 释迦如来像呈现的是一种清凉寺式的样式,这种样式的佛像在镰仓时代很流行。 阿弥陀如来像上刻有“文永五年八月□日法桥院”的铭文。 热田和山口的传说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镰仓时代。 为什么热田会有杨贵妃的传说呢? 据说是因为热田自古也被叫做蓬莱,此事初见于尾张最高行政长官大江匡衡着的《江吏部集》(成书于宽弘年间1004-1012)中,热田社所在地被记作“蓬莱岛”,热田社被记作“蓬莱宫”。 另一个山口油谷传说据说是因为油谷的发音和熊野的古语发音相同,同为“yuya”。 实际上,古来的能剧中也有剧目《熊野(yuya)》。 如此这般,杨贵妃东渡日本的传说与蓬莱、熊野很有关联。 既是如此,本应是蓬莱本家的熊野为什么没有杨贵妃渡来的传说呢? 杨贵妃传说与熊野信仰1. 熊野与西王母信仰熊野的象征性标志是三只脚的八尺乌,众所周知,三足乌和太阳信仰有关系。 不仅如此,三足乌在中国还被视作西王母的使者。 中国汉代描刻西王母的画像石上,常见三足乌立于旁。 西王母身边,同时还绘有九尾狐和月宫蟾蜍等。 四川省成都市新繁清白乡1号墓出土 画像砖西王母像拓本模写 后汉而在熊野,新宫的阿须贺神社和奥熊野的玉置神社里供奉有狐(稻荷),神仓神社里供奉着蟾蜍。 也就是说侍奉西王母的动物,其形象也存在于熊野。 既然在熊野发现有侍奉西王母的三足乌、狐、蟾蜍的形象,可以大胆推测熊野也供奉着西王母。 供奉在奥熊野玉置神社所辖神社——三柱神社的三狐神新宫阿须贺神社所辖神社的稻荷神新宫神仓神社山顶的蟾蜍岩2. 杨贵妃和西王母和杨贵妃生于同一时代的李白和杜甫将杨贵妃之美比作西王母。 白居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直接在《长恨歌》将杨贵妃描写成西王母。 《长恨歌》中有“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此处所言“双成”,指侍奉西王母的玉女董双成。 又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一般认为是借用了汉武帝在七月七日之夜与西王母私会的传说(这些传说在《汉武内传》有载)。 《长恨歌》之所以将杨贵妃的夫婿唐玄宗描绘成汉代皇帝,而非唐代皇帝,盖因《长恨歌》将杨贵妃描写成西王母,将玄宗描写成汉武帝之故吧。 《枕草子》和《源氏物语》都有受到《长恨歌》的影响。 对《长恨歌》有较深认识的平安时代人已经参拜熊野,那他们是不是也将杨贵妃与西王母等同视之呢?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出土 西王母画像拓本模写3. 五衰殿的女御(熊野的本地)传说有一个叫“五衰殿的女御”的传说,也被称作“熊野的本地”,通过熊野比丘尼等流传开来。 如今的和歌山县立博物馆所藏《熊野权现垂迹缘起绘卷》即描绘了这个故事。 正如故事名“熊野的本地”所示,这个传说揭示了熊野信仰的起源:很久很久以前,印度makada国有位叫善财王的国王。 国王后宫有妃千人,唯独五衰殿的女御深得宠爱,不久便怀上龙胎。 其余九九九位妃子嫉妒有余,兴风作浪,导致国王不得不抛弃五衰殿的女御。 女御最终在山中被九九九位妃子指使的武士杀害。 不过,女御在死之前,生下了王子。 被山林野兽养育的王子长大后,向国王揭发了那九九九位妃子的恶行。 国王决定扔下王国。 最终,国王、王子和被十一面观音复活的五衰殿妃子,一起远赴熊野,成为熊野之神。 这个故事除却王子的部分,与杨贵妃有点雷同。 《长恨歌》中有“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唐玄宗虽然后宫三千,但只迷杨贵妃。 为此,国家大乱,杨贵妃不得不以死了之。 假如真如笔者所推测杨贵妃被供奉在熊野,那么杨贵妃故事和“五衰殿的女御”就可谓是酷似了。 我们再来关注一下“五衰殿”这个词。 能剧里有剧目叫做《杨贵妃》,是从《长恨歌》改编过来的。 能剧中的杨贵妃被刻画成经历五衰之后重生到人界的天女。 “五衰殿的女御”这一名称本身有点奇怪,但如果将其与杨贵妃传说联系起来看的话,也就不足为怪了。 4. 关于三十三间堂脊檩由来的传说熊野杨枝川一带有一间叫做“杨枝药师”的药师堂。 这里流传着一则后来成为三十三间堂脊檩的柳树精“阿柳”的传说。 这个传说被改编成《祗园女御九重锦》等净琉璃及歌舞伎作品,在江户时代可谓是人尽皆知的一个故事。 另外,三十三间堂每年一月一四日都会举办“杨枝加持”的仪式,用柳条给参拜者撒上向观音祈愿过的法水,为其消除病灾。 这种仪式据说对头痛非常有效,而且发源于平安时代,是三十三间堂最重要的活动。 可见,“阿柳”的故事不能单纯地看作是捏造而来。 杨枝药师之“杨”字,与杨贵妃之“杨”相同。 《祗园女御九重锦》这个故事开篇写道,成为连理的椰枝和柳枝被白河法皇之前世的莲华坊切断。 读到连理枝,不禁让人联想到《长恨歌》,可见“阿柳”的故事也影射有杨贵妃的形象。 《祗园女御九重锦》中,有讲苦于头痛的白河法皇从熊野权现(熊野本地佛的尊称——译者注)那得到启示。 可是,实际的三十三间堂建于后白河法皇统治时期,故事中苦于头痛的法皇之原型是后白河法皇。 另外,杨枝川的“阿柳”的传说中,法皇隐居于因幡堂。 这个故事的舞台,实际上是东山观音寺、即现在的今熊野观音寺。 后白河法皇尊崇该寺本尊之十一面观音,遂得以从头痛中解救。 这便是建立今熊野观音寺之缘起。 今熊野观音寺现在居于与皇室关系密切的泉涌寺之一角。 而且,泉涌寺因“杨贵妃观音”而出名,“杨贵妃观音”据说是唐玄宗为了悼念杨贵妃而遣人制作的,又说是建长七年(1255年)由湛海从中国带回日本。 实际上,一般认为“杨贵妃观音”制作于宋代。 不管如何,泉涌寺和杨贵妃信仰关系密切无可置疑。 泉涌寺由镰仓时期的月轮大师俊芿创立,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初期的今熊野观音寺。 这样一来,今熊野观音寺和杨贵妃信仰似乎也有关系。 崇敬今熊野观音寺的后白河法皇,一定是非常欣赏杨贵妃,所以还命令藤原信西绘制了长恨歌绘卷。 《平治物语 上卷》记:信西虽心有不舍,还是将唐朝安禄山不可一世之时的故事绘成三卷画卷,献给上皇。 后白河上皇像是不以为意,转而关注其他去了。 藤原信西绘制长恨歌绘卷之事在九条兼实的日记《玉叶》建久二年(1191)十一月五日条有记载:长恨歌绘内有破纸,披而见之,乃通宪法师字迹。 文章义理悉显,感叹有余,留以抄之。 其状云:唐之玄宗皇帝乃近世之贤主,然其慎始而弃终,虽有泰岳封禅,不免蒙尘蜀都。 今引数家之唐书、唐历、唐纪、杨妃内传,勘其行事,彰于画图,伏望后代圣帝明王披此图,慎政教之得失。 如有厌离秽土之志,必览此绘,可知福贵不常,荣乐如梦。 此图永置于宝莲华院,时平治元年十一月十五日、弥陀利生之日。 也就是说,九条兼实在长恨歌的绘卷里发现了通宪法师(藤原信西)的笔记,有感于此,便留下了记录。 不过,笔者关注的是该长恨歌绘卷藏于宝莲华院、即三十三间堂这段记述。 杨枝川传说中的“阿柳”,后来被认为用作了三十三间堂的脊檩。 如前所述,三十三间堂如今还举行“杨枝加持”的仪式。 可以断言,“阿柳”的传说与后白河法皇的熊野信仰有关,同时也与后白河法皇将杨贵妃绘卷藏于三十三间堂这一事实相关。 由此证明,后白河法皇的熊野信仰也即杨贵妃信仰。 5. 宇多法皇所制长恨歌屏风的记录平安时代制作杨贵妃画像的,并非始于后白河法皇。 《源氏物语 桐壶》卷中:近来皇上晨夕披览的,是《长恨歌》画册。 这是从前宇多天皇命画家绘制的,其中有着名诗人伊势和贯之所作的和歌及汉诗。 日常谈话,也都是此类话题。 (丰子恺译)作者紫式部根据当时已经存在的宇多法皇命人制作的长恨歌屏风,写下了《桐壶》。 该长恨歌屏风实存于当时的记录可见于伊势的诗歌集《伊势集》。 宇多法皇是首位参拜熊野的皇族,参拜于延喜七年(907年),而这年春天中国唐朝迎来终结。 宇多法皇的时代,《长恨歌》和《杨贵妃》之事广为人知,日本朝廷也很关心唐朝的情势。 联系这种背景来想的话,认为宇多法皇的熊野参拜起因于唐朝的灭亡和杨贵妃信仰也非无稽之谈吧。 结语熊野信仰与杨贵妃信仰有关,这至少可以追溯到宇多法皇参谒熊野的延喜七年(907年)。 这比如今流传在热田、山口县的杨贵妃传说的相关记录要早得多。 那么,为什么在现今的熊野,没有杨贵妃信仰呢?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真的相信杨贵妃来到了熊野。 “白村江之战”中战败而归的日本朝廷,畏惧唐国,遂持续派遣了遣唐使。 杨贵妃被唐玄宗赐死,说起来算是国际罪犯。 日本朝廷虽然对杨贵妃之境遇表示同情,但不至于胆大到公开其逃亡到本国的消息。 其次,如果说身为倾国美女的杨贵妃被等同视作了西王母的话,那么日本朝廷对其威力应是又敬又畏。 因此,熊野的杨贵妃信仰被秘密化、被隐藏了。 熊野的杨贵妃信仰如前所述,在宇多法皇参拜熊野的延喜七年(907年),就已经存在了。 那么,熊野的杨贵妃信仰又是在何时、由谁创立的呢? 熊野的杨贵妃信仰应是成立于史书所记杨贵妃死去之年——756年之后。 但是,假若杨贵妃真来了日本,那必定是杨贵妃真身,而不是作为信仰对象的杨贵妃。 杨贵妃被神格化,应该是在806年白居易发表《长恨歌》之后。 熊野的杨贵妃信仰则成立于806年至907年这百年间的某个时候。 这时期正是空海、最澄、圆仁、圆珍等密教指导者如星辰般闪耀登场、乘风破浪去中国学习的时期,是日本神灵和佛教之佛相结合、即神佛习合的时代。 此时,杨贵妃也和伊奘冉尊、素盏呜尊等熊野诸神相结合,逐渐成为了信仰的对象。 发布时间:2025-06-09 09:24:00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8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