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内容: 春愁【近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译文及注释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想起往事就深感惊心难安,不由潸然泪下。 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为的是去年的今天腐败的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了侵略者日本。 潸shān:流泪的样子。 四百万人:指当时台湾人口合闽、粤籍,约四百万人。 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创作背景  丘逢甲是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 台湾被清廷割让给日本后,丘逢甲组织台湾义军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战失败后返回从教。 1896年5月5日(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丘逢甲痛定思痛,写下了《春愁》这首诗。 全诗赏析  此诗抒写了作者回首一年前签订《马关条约》之往事时的哀痛心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语句警拔,撼人心魄,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作者格外地标明时间——“去年今日”,就是由于这个日子对于他以及四百万台湾民众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同一哭”道出了全体台湾同胞的共同心声,这是他们心底里发出的血泪呼喊,也是他们满腔爱国激情的强烈迸发。 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由于前两句的蓄势,后两句才一纵到底,略无滞碍,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诗的后两句也解释了前两句伤情的原因。 “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 当时作者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触景伤怀。 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主要是由于作者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此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全体国人的共同情感和心声,包含着作者爱国爱乡,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感人至深,因而成为传诵一时的名篇。 作者简介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 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 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 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 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 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发布时间:2025-06-14 12:00:04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8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