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孔子的言论和观点:礼 内容: 孔子(前52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先世本为宋的贵族,后迁于鲁。 他从五十岁起,才开始在鲁国做过较大的官,不久即失去职位,以后一直到处奔波,去过不少国家,但他的政治思想一直未能实现,最后老死于鲁。 孔子一生之中大部分时间用在教育弟子。 据说他的学生中较杰出者达七十二人,《史记》说他的弟子名气较大而有据可查者达三十五人。 他在教学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孔子学识渊博,尤熟悉古代流传下来的《诗》、《书》、《易》等典籍,对周代的礼制颇为赞赏。 他自称是“述而不作”。 就是说要对这些文献作出解释以传授给自己的弟子。 实际上他在注意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结合现实而有所发展,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 他颂扬周文王和周公,但也受到春秋时管仲、予产的影响。 他把历史上的思想材料,加以提炼,创建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主要言论和观点,都被收入由他弟子所编集的《论语》之中。 他以仁做为其哲学体系的核心部分,《论语》中论述仁的地方在百处以上。 所谓仁就要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仁者爱人”。 他以为一个人若要达到仁的标准,就须“克己复礼”,通过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以求符合礼的要求。 他弟子说他一贯之道是忠恕。 忠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就是在处世方面要多为别人着想。 总之,孔子把仁看作一切道德的总和以及道德当中的最高准则。 孔子爱人的原则也贯穿于有关治国治民的主张之中。 例如他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民”,“子为政,焉用杀”,等等。 这些话表明他反对君主对人民横征暴敛和滥施刑杀,而应通过宽惠的手段来得民心,以求得政权的巩固。 他对刑罚的见解是:刑罚失中会使人民手足无措,而治国不能单靠刑罚,采用德治才是最根本的办法。 他认为一个国家足食足兵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必须取信于民。 对于用人他也比较重视,认为治国离不开有用的人才。 在天道观方面,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地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所以主张应该敬而远之。 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树立起儒家重视人事的传统。 孔子在教育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自己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而且学而不厌,对学生则“诲人不倦”。 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态度。 他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使接受教育者从少数贵族扩大到一些出身于低贱者的阶层。 这对春秋末到战国时期教育较以前大为普及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孔子生前,他的政治理想无法付诸实现。 但从战国开始,他所创建的儒家学说,成为天下之显学而发挥其一定的作用。 从西汉到明清,儒学基本上一直处于一尊的地位,孔子被称为“圣人”或“至圣”,他的名字几乎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发布时间:2025-06-15 09:18:45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8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