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 内容: 同力度德,同德度义。 力钧则有德者胜,德钧则秉义者强。 揆度优劣,胜负可见。 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人执异心,不和谐也。 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三千一心,言同欲也。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予弗顺天,厥罪惟钧。 纣之为恶,一以贯之。 恶贯已满,天毕其命。 今不诛纣,则为逆天,与纣同罪。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矜,怜也。 言天除恶树善,与民同也。 时哉不可失! 言今我伐纣,正是天人合同之时,不可违失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孔颖达疏:“德者,得也,自得于心。 义者,宜也,动合事宜。 ”德,指内心的修养、个人的品德;义,指合宜,是否适合时机,所作所为是否应机。 钧,通均,均平、平等。 揆,揣度。 力量相同则看其德行,德行相当则看其道义。 力钧则有德者胜,德钧则秉义者强。 揆度优劣,胜负可见。 力量相同,则有德者胜;德行相同,则执义者强。 按照这种标准衡量优劣,胜负立即可见。 所以,在战争没有开始之前,胜负都能辨别。 《群书治要·新语》中说:“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 故尊于位而无德者绌,富于财而无义者刑;贱而好道者尊,贫而有义者荣。 ”治理国家以道德为上,处理事情以仁义为根本。 地位高贵却缺乏德行的人会被贬黜;富有财产但不讲道义的人会被处刑;地位低下但珍爱德操的人会受尊崇;贫寒但讲求仁义的人会荣耀。 商纣王的酒池可以用来划船,糟丘可以用来登高远望,这难道还能算是贫穷吗? 他拥有统领四海的权柄,主宰九州的百姓,这难道能说是武力弱小吗? 然而,论其功业却不能保全自身,论其威势却不能守住社稷,这绝对不是由于贫穷弱小,而恰恰是由于自身缺乏道德、对百姓不够仁义。 所以,懂得如何谋利却不明白大道的人,必然是众人所谋取的目标;敢于使用武力却缺少仁义的人,必定是战争攻伐的对象。 商纣王作为一国之君,拥有很大的地盘,强大的军队,却制造残酷的炮烙之刑来残害百姓,他没有道德,不讲仁义,最终也逃不过灭亡的命运。 这些历史经验都在反复强调经典中所说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的道理。 人要使自己的事业、国家能够长远地保持昌盛不衰,必须讲求道义、仁义,这才是决定国家、企业、团体、个人兴衰成败最重要的因素。 明白这一点,就知道要从根本上去努力,即培养自己的德行。 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人执异心,不和谐也。 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三千一心,言同欲也。 商王受有亿万臣子,却有亿万条心。 人执异心,不和谐也。 人各怀不同的心,就不和谐。 我有臣子三千,一心一意。 三千一心,言同欲也。 三千人一条心,说的是愿望相同。 《孙子兵法·谋攻》中说:“上下同欲者胜。 ”国君、统帅和广大民众、士卒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就一定能战胜敌人。 张预注:“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人人欲战,则所向无前矣。 ”这说明能够得众、人心归一才是作战取胜的重要的因素。 《礼记·檀弓》记载,宋国有一位看守城门的卫士死了,司城官子罕在灵堂里哭得很伤心。 有一位晋国负责刺探宋国情报的人,回国向晋侯报告说:“看守宋国城门的一个士兵死了,而司城子罕为他哭得很哀伤,人民都为之感动,恐怕不可征伐宋国。 ”为什么? 因为这名卫士,虽然是地位低贱的人,而子罕身为国家的卿相,以贵哭贱,使民心深受感动,所以人民都心悦诚服,愿与他同生共死。 假如这时有人来讨伐,人民必然会誓死保卫,所以说恐怕不可讨伐。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真是一位善于侦探的人啊! ”孔子称赞晋国的探子,虽然只是一名刺探,但可以见微知著,从微小的事情就可以看到,这时候讨伐宋国恐怕不适合。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在于人,这就是“上下同欲者胜”。 所以,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心是否归一,“得人心者得天下”。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艰苦卓绝的情况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什么原因? 因为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以身作则,所以深得民心,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结果“得人心者得天下”,可以反败为胜。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予弗顺天,厥罪惟钧。 纣之为恶,一以贯之。 恶贯已满,天毕其命。 今不诛纣,则为逆天,与纣同罪。 贯盈,孔颖达疏:“纣之为恶,如物在绳索之贯,一以贯之,其恶贯已满矣。 ”毕,终。 商纣恶贯满盈,上天命我诛灭他。 我若不顺从天意,罪过便与纣王相当。 纣之为恶,一以贯之。 恶贯已满,天毕其命。 今不诛纣,则为逆天,与纣同罪。 纣王为恶,一以贯之,恶贯满盈,上天要结束他的天命。 今天我们不去诛灭商纣,就是违背天意,与商纣同罪。 这说明商纣王失去天命,是恶贯满盈、自作自受的结果。 《尚书》中说:“惟天福善祸淫”,把这个道理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看得更加清楚。 特别是夏商周三代开国的君主,夏禹、商汤、文武周公,都仁爱天下,率先垂范,艰苦奋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拯救民众于倒悬之中,因而得到民众的爱戴并得到天下;而末代的君王,夏桀、商纣,以及周幽王、周厉王等,都残酷暴虐,纵情享乐,骄奢淫逸,把民众视为泥土和小草一样低贱,随意践踏,所以因为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善恶、因果的关系。 《群书治要·晋书》中说:“三代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之衰,无不肆其侈靡。 ”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兴盛,就是因为开国的君王都能贬损、抑制自己的情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而末代的帝王之所以衰落,无一不是因为过分地放纵情欲,骄奢淫逸所致。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矜,怜也。 言天除恶树善,与民同也。 时哉不可失! 言今我伐纣,正是天人合同之时,不可违失也。 上天怜悯人民,所以百姓所期望的,上天必会顺从,时机不可违失! 商纣王残害民众,民众不堪忍受,都希望推翻纣王的暴政。 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怜悯人民的悲惨处境,所以也顺从民心,诛灭商纣。 周武王说,今天讨伐商纣,正是天人一心之时,不可以错失良机。 发布时间:2025-06-19 12:04:53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