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从日本人的视角看甲午战争为何爆发 内容: 原标题: 从日本人的视角看甲午战争为何爆发强势的外务大臣那么甲午战争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来说一说战争即将爆发前的情况吧,先看一看陆奥宗光的着作《蹇蹇录》吧。 在甲午战争结束后的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4月,日本与清朝签订媾和条约后不久,俄国、德国、法国三国认为日本不能夺取属于中国大陆领土一部分的辽东半岛,要求将之归还中国,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蹇蹇录》写于发生这一事件的当年年底,陆奥宗光在其中详细讲述了甲午战争中,他是如何行动、如何奋斗,却遭到三国干涉的经过。 也就是说,这本书要表达的实际上是某种辩解。 《蹇蹇录》这个不常见的书名,来自中国古典中的“蹇蹇匪躬”(意指劳心劳力、全心全意地侍奉君主)一词。 总之,陆奥是在向明治天皇说明自己是如何开战、获胜、和谈,但在最后却受到三国干涉的经过。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一下甲午战争的开战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完全是从陆奥个人角度出发的。 它以“东学党之乱”作为第一章,以“俄国、德国及法国三国的干涉(下)”作为最后一章。 也就是说,他将东学党起义作为甲午战争爆发的大前提,那么我就先对这一事件进行一些说明吧。 1894年,朝鲜国内发生了反抗朝鲜政府的农民暴动。 因为这些农民信奉东学,因此被称为“东学党”。 东学是与西学(基督教)相对的说法,以儒教为根本,融合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是当时朝鲜的民间宗教。 由金琫准率领的东学党起义(韩国称之为东学农民战争、甲午农民战争)扩展到整个朝鲜半岛,并在当年6月达到高潮,朝鲜政府因此请求清朝出兵。 当时的清朝不惜诉诸武力,也要守住朝鲜。 “为保护属邦”,李鸿章立即派遣2艘巡洋舰以及2000多名陆军到朝鲜。 6月6日,清朝向日本发出了出兵朝鲜的照会。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日本与清朝之间签订了有关于朝鲜的条约,就是之前我们提到的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在1885年(明治十八年)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条约规定,当朝鲜发生任何问题需要出兵时,两国应在事前照会。 虽然条文上日本与清朝处于平等的立场,但是从地理上来说,中国与朝鲜领土接壤,而日本与朝鲜则隔海相望,因此,实际上清朝在派兵方面较为有利。 日本方面在6月7日联络清朝,表示了出兵的意向。 但在6月11日,并不喜欢外国干涉的朝鲜政府几乎全盘接受了农民军方面的要求,局势很快就得到了控制,清军沉浸在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撤军的氛围中。 而在前一天,却发生了让朝鲜政府和清朝方面都惊讶的事。 那一天,日本派遣430名海军陆战队员进入汉城,虽然人数不多,但却展现出了让人无法置信的迅速行动力。 6月16日,又有4000名日本陆军在仁川登陆。 陆奥说出了这样深沉的话语:我政府的计策是在外交方面居于被动者地位,而在军事方面则要时刻掌握先机。 陆奥暗示道:“在外交方面,日本不得已,只能采取被动姿态。 但在军事方面,则在确实地准备着。 ”以前人们的表达方式还真是有意思。 “被动者”这个词在现代几乎已不再被使用,就是自己并不想做,“被如何如何”的被动形态。 关于“军事方面则要时刻掌握先机”这一点,许多学者做过相关的研究。 例如,从广岛派出的军队最快需要多少时间抵达朝鲜半岛的仁川,结果发现,日本的确从相当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行相关准备了。 但至少在外交方面,陆奥认为还是要等待“朝鲜发生动乱、中国首先出兵”的时机。 朝鲜的局势已经趋于稳定,但是日军与清军却开始了在朝鲜的对峙。 甲午战争是在一个月后的1894年7月底(宣战时间是8月)开始的,那么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呢? 陆奥宗光提议,由日本与清朝一起向朝鲜政府要求改革,并表示“在改革取得实质进展前,不会撤兵”。 这可真是有点微妙呢。 日军与清军正在对峙,而朝鲜被要求的“改革”是编制预算、制定征税手段等绝非一朝一夕可成的项目,日本还提出要求,在改革取得实质进展之前不撤兵。 这就是“外交方面居于被动者地位”。 反正无论是谁,都很难批判要求经济改革这种事。 虽然朝鲜政府确实需要经济改革,但是日本不撤兵的举动很难说是被动者,这种立场显然更主动,更有攻击性。 一方面,清朝义正词严地表示,最重要的就是双方一起撤军;另一方面,对于日本提出的改革朝鲜内政的要求,则表示“日本自己去处理就行”。 因为当时朝鲜政府内部有许多亲清派,已经不存在听从日本指挥的势力了。 从清朝的角度来看,大概是认为陆奥的强硬态度只不过是表面功夫而已。 因为清朝了解到,当时日本的帝国议会上发生了争执,政府如果不停止宪法,可能就没法通过预算案。 所以日本应该只是做出需要处理国际问题的姿态,来给解决国内问题争取时间吧。 如果阅读中国方面的史料,就能够发现当时清朝的驻日本公使做出了上述判断。 清朝的反驳当陆奥强硬地表示“不撤军,日本决意即使只有自己,也要进行朝鲜的改革”时,清朝进行了相当聪明的反驳,让日本一时语塞。 如果站在清朝派驻朝鲜顾问的立场上,应该如何反驳日本的要求呢? ——……太突然了,有点困难。 给个提示,是直接利用对方的言论进行反驳,这在外交上也是最有效的做法。 清朝要如何反驳,表示“朝鲜不需要在此时进行改革”呢? 日本曾经用某种主张来批评朝鲜与清朝的关系,清朝应该如何利用这一点来进行反击呢? ——朝鲜政府并没有请求日本过去帮忙。 是的,没错。 虽然说日军与清军同在汉城,但是清军是受朝鲜政府请求而出兵的,而日本并没有接到请求。 不过,因为《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的关系,日本也有出兵朝鲜的权利。 清朝一旦反驳日本并不是朝鲜政府请来的,日本就答不出话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因为必须尊重朝鲜的意愿。 为何日本必须那么做呢? ——因为朝鲜是“独立国家”。 没错没错,而且可以用过去日本曾使用过的一个词来表述,就是日本与朝鲜缔结条约时留下的一个词。 ——“自主之邦”。 是的,就是这个词。 观察这样的互动过程挺有意思的吧。 “你们不是说朝鲜王朝、李氏王朝是独立自主的吗? ”清朝就这样正中要害地反驳了日本。 1876年2月,日本与朝鲜缔结的《江华条约》第一条就这样明确了,而且在那之后,日本也持续地强调这一点。 福泽谕吉也一直说:“因为清朝以宗主国的身份位居朝鲜之上,所以朝鲜政府无法断然实行改革。 ”清朝反驳道,一直以来表示朝鲜是“自主之邦”的日本,要强制进行有干涉内政之嫌的改革吗? 这个时间大约是6月21日。 因为发生了东学党起义这样的突发事件,所以中日双方根据先前缔结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共同出兵朝鲜。 在双方军队保持一定距离的对峙状态下,清朝与日本进行着外交上的折冲。 这就是甲午战争即将爆发之前的状况。 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关于是否要推动朝鲜政府内部改革的主张,就带上了相当强烈的强迫性色彩。 但即便如此,日本方面最终还是决定要用武力来改变由清朝决定朝鲜是否为“自主之邦”的状态。 甲午战争的国际形势最终,甲午战争爆发了。 这当然不是陆奥一个人“努力”的结果。 关于这一点,还应该从国际环境出发来加以确认,清政府在开战前就已经充分认识到日本担心俄国会进行干涉。 从甲午战争是帝国主义代理人战争的性质来说,这场战争的爆发恐怕也是不可避免的。 英国在1894年7月16日从背后支持了日本,这种支持相当于是对日本说:“想干的话,可以干啊。 ”这个时候签订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就是英国支持日本的表态。 其实,一直到签约前夕,英国都在担心如果日本与清政府因为朝鲜问题纠缠不清,进而开战的话,俄国可能会趁机南下。 但是,随着英俄之间对话的展开,英国渐渐开始将无所作为的清政府的态度看成是软弱,并因此转变了态度,准备通过支持日本来对抗俄国的南下,开始响应日本关于关税自主权和修改治外法权等要求。 战争爆发前着手进行的这些程序,可以看作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一个信号,如果这意味着日本要进行战争的话,英国会采取旁观的立场。 相应地,清政府就成了俄国的代理人。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接近俄国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也正确地反映出了在这场代理人战争中,各方在开战之前就已经确立的对立关系。 为什么英国和俄国会在以朝鲜为舞台的甲午战争中对立呢? 大家可以试着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来思考。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甲午战争结束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之中。 为期9个月的战争结束后,1895年4月,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第一条就是“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对于朝鲜的形容词,是不是越来越繁复了?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多少会觉得这个句子有些不可思议吧。 想要代替清政府来对朝鲜施加影响的日本,却让清政府许下了这样的承诺。 在1876年(明治九年)订立的《江华条约》中,已经出现了“自主之邦”这样的用词;而在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中,进一步变成了“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这些关于朝鲜的条约及通商口岸的开放等,都会通过最惠国待遇来让其他列强也得到同样的待遇。 当然,因为有地理上靠近朝鲜的有利之处,可以预见日本大概会占有朝鲜市场庞大利益中的大部分。 《马关条约》还规定,除已经作为通商口岸开放的城市之外,再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及杭州等地。 同样地,这些条件也可以平等地适用于其他各国,所以对列强来说,日本的胜利也实现了它们在贸易上的利益。 发生普选运动的原因对于近代日本来说,甲午战争是首次与大国的战争。 根据参谋本部编纂的官方版战史,1894年7月25日到1895年11月18日,日本陆军的阵亡人数为13488人,伤病总人数为285853人。 死者相对来说比较少,但伤病者真是非常多。 海军的阵亡人数则是90人,受伤197人,陆海军共有约14000人战死。 清朝方面的详细阵亡人数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根据研究甲午战争第一人的原田敬一的估计,清朝方面大约有3万人战死,而朝鲜方面大概也有3万人以上的牺牲者。 下面来看看甲午战争结束后的日本吧。 经过甲午战争,日本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刚才已经提及的与英国的关系。 1894年7月,《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在原则上恢复了关税自主权。 日本从清朝获得的2亿两白银(若加上赎辽费,总计约3. 6亿日元)赔款,实在是一笔巨款,要知道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国家预算仅约为1亿日元,这相当于获得了3倍于国家预算的赔款。 那么在国内政治方面,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呢? 大概可以用十个字来论述。 ——是战争结束后立即出现的改变吗? 很好的问题。 并不是立即出现的,是大约5年内的变化。 给个提示,福泽谕吉也说过参与其中的话。 ——获得赔款,使财政得以好转。 从清朝获得的赔款,六成被用于以俄国为假想敌的军备扩充和八幡制铁所a的建设费,另外还填补了充当军费的临时军事费用,让紧张的财政状况获得了缓解,确实是很大的影响。 ——让国民产生了“日本是亚洲盟主”的意识。 没错。 日本人对清朝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清朝是个大国,过去一直很强大,让人感到害怕,而且直到近代之前都是文化的中心,如果说到文人,那就是指清朝和朝鲜的知识分子。 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士兵看到拖着辫子的清朝士兵,使用着规格完全不一的武器来打仗,就不免产生了轻蔑之感。 在出现轻视中国的情感这一点上,回答正确,这也确实是东亚盟主意识的萌芽。 不过,这也不是我想到的答案。 ——普通选举之类的……没错,真是敏锐,就是这一点。 甲午战争结束后的1897年(明治三十年),民权运动家中村太八郎等人以长野县松本为据点,成立了普通选举期成同盟会。 战争结束后,一部分人开始讨论改革设限选举制度的问题。 1890年的选举,选出了第一届帝国议会。 大家知道,当时只有缴纳直接国税15日元以上的人才有选举权。 也就是说,最开始的选举是有条件限制的。 7年之后,在松本成立了普通选举期成同盟会,为何中村太八郎和木下尚江会突然意识到必须争取真正的普选呢? ——没能得到辽东半岛,让很多国民对政府有一种失望感,于是转而支持这一运动。 我认为“失望感”这个词用得很好。 当时,拥有选举权的人数是45万人,再从中选举300人作为帝国议会的众议院议员,失望感就是在这种状况中产生的。 另外,当时还出现了许多以三国干涉还辽为题材的小说和时事评论。 德富苏峰是一位思想家,也是出版《国民之友》杂志的评论家。 他原本抱有民权主义的想法,但是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向国权论。 当时的国民都非常关注三国干涉还辽问题,正是因为民众对时事有这么高的关注度,中村等人可能也期待着民众对自己的支持,所以才发动了普选运动。 还能想到其他方面的原因吗? ——在与俄国对立关系明确化的状况下,即使没有政治权利,但一旦与俄国开战,也有可能被征召入伍,对于这种前景感到不公平的人在增加。 原来如此。 很有主动性的回答呢,非常有意思。 在甲午战争中,约有14000人阵亡。 如果开战,民众就会被征召,直面死亡。 所以在考虑将来的战争时,自己既然有可能会被征召,就应该拥有相应的权利,即选举权,这正是普选的思想。 已经越来越接近答案了。 ——因为三国干涉,政府就不得不放弃既得利益,民众觉得政府靠不住,没有反映民意。 对,这就是正确答案。 当时的人们常常有这样的想法:日本明明在战争中获胜了,但是因为俄国、德国和法国的不满,就必须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这是军队虽强,然而外交太弱的缘故。 因为政府的软弱,就擅自归还了国民浴血奋战得到的东西,而政府之所以能够这样自作主张,就是因为没有普选的关系。 宣战与和谈的权利是由天皇在内阁或国务大臣的辅佐下行使的,因此,议会几乎不会讨论外交议题,既无法通过法律进行约束,也无法借助预算来控制。 虽然议会也有诸多局限性,但是能够反映国民意见的也只有这里了,所以只好通过普选来对政府施压。 当时要求普选的人们大概就是抱着这种想法吧。 以对三国干涉还辽的不满为契机,人们开始期望实现普选,着实有些出人意料呢。 本文摘选自《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日]加藤阳子 着,章霖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 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发布时间:2025-06-20 09:24:58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8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