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张耒:苏门四学士中的平易宗师与民生歌者 内容: 在北宋文坛的璀璨星河中,“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如四颗明珠,因苏轼的提携而名满天下。 他们虽同出苏门,却各具文学光芒:黄庭坚以奇崛诗风开江西诗派,秦观以婉约词章冠绝“苏门四学士”,晁补之以才学纵横见长,而张耒则以平易自然的诗风与关注民生的创作,成为苏门中独树一帜的“平易宗师”。 一、从寒门子弟到苏门高弟:张耒的文学崛起之路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出身淮阴寒族。 他自幼聪颖,十三岁能文,十七岁作《函关赋》已显露才华。 熙宁六年(1073年),二十岁的张耒以进士及第,步入仕途。 然而,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元丰年间与苏轼的相遇。 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张耒携诗文拜谒,苏轼读其《超然台赋》后惊叹:“超逸绝尘,有秀杰之气! ”自此,张耒成为苏门核心弟子,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四学士”。 在苏轼的指导下,张耒的文学创作进入黄金期。 元祐年间,他任秘书省正字、史馆检讨,得以遍览皇家藏书,文风渐趋成熟。 苏轼曾评价其文:“汪洋冲淡,有一唱三叹之声”,这种平易自然的风格,与苏轼“如行云流水”的文风一脉相承,却更添一份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二、平易自然:张耒诗风的独特美学张耒的文学成就,首先体现在诗歌领域。 他主张“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反对刻意雕琢,追求自然天成。 这种理念使其诗风呈现出三大特点:语言平易,不事雕琢张耒的诗如《春日》:“青春闲过牡丹时,谁爱名花苦欲迟。 雨余寂寞西园静,只有杨花自主持。 ”全诗无一生僻字,却以清新画面传递春日寂寥,深得白居易“老妪能解”之神韵。 关注民生,忧国忧民张耒的诗歌题材广泛,尤以反映民生疾苦见长。 《劳歌》中“筋骸长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以白描手法刻画底层劳动者;《和晁应之悯农》中“夜为盗贼朝受刑”,直指苛政对百姓的摧残。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使其诗作成为北宋社会的“清明上河图”。 唐音余韵,自然天成作为“苏门四学士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者”,张耒的诗风承袭白居易、张籍,以流畅自然见长。 苏轼曾赞其“气韵雄拔,疏通秀朗”,晁补之亦称“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开百花”,皆点出其诗如春风化雨的独特魅力。 三、苏门四学士中的“民生歌者”:张耒的文学史地位在苏门四学士中,张耒的文学地位独特而重要:与苏轼的师徒传承张耒不仅是苏轼的文学弟子,更是其政治理念的继承者。 他因反对新党“变法”屡遭贬谪,却始终坚守“哀哉天地间,生民常苦辛”的民本思想,这种精神与苏轼“民者,天下之本”的观念一脉相承。 对散文理论的贡献张耒提出“文以理为主”,强调文章需以思想内涵为核心。 他在《答李推官书》中写道:“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 ”这一主张对后世“唐宋派”散文家影响深远。 对后世文学的启示张耒的平易诗风与民生关怀,为南宋“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开辟了道路。 其诗作中“宁居不逮损,洁身以自全”的品格,更成为历代文人的精神标杆。 发布时间:2025-06-20 11:33:35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9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