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历史上李恪事什么人?他最后为何会被逼自缢 内容: 李恪,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历史名人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开放、鼎盛的朝代。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后,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为格言,励精图治,为百姓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段时期可谓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历史上将这段时期成为“贞观之治”。 虽然唐太宗是一位明主,但是皇家内部的政治斗争,是很难避免的。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就是这个道理。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二十一位女儿。 但是他的儿子中才能、谋略出众的不多。 李承乾、李治、李恪都是当时太子之位的热门人选。 李承乾十分聪颖彪悍,但后来因谋反不得善终。 剩下李治与李恪也是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波涛汹涌。 这场内斗也随着李恪自缢而结束。 结局大家都知道,李治顺利成为太子,后来继位成为皇帝。 而李恪临终前怒下诅咒,且过了不久诅咒竟然应验,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01生平往事李恪的出身并不低微,他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孩子,他的外祖父来头也不小——隋炀帝杨广。 他的母亲杨妃正是杨广的女儿,前朝的公主。 由于血统高贵,李恪两岁的时候就被封为长沙郡王,五年后又被封为汉中郡王。 从小被优待的李恪并没有形成贵族的骄矜、傲慢的性格,相反他十分平易近人。 成年后的李恪,不仅聪慧,还十分勤勉好学。 熟读四书五经,对兵法谋略的掌握也非常娴熟。 有时候他在书房里认真读书,侍从放在桌子上的茶凉了好几次,换了好几次,而他都不曾发觉。 如此优秀的人才也深得唐太宗的器重。 公元六三四年,他被皇上任命为益州大都督,但皇上下旨时即告知他不需赴任,只是作为一名亲王挂名而已。 在这之前,这种情况是从未有过的。 这足以看出皇上对他的厚爱以及器重。 毛主席曾评价李恪为“天之英才”。 奈何天妒英才,如此优秀的人却在皇家斗争中被伤得体无完肤,最终落得自尽的下场。 02被迫自缢在李承乾谋反事件之后,李治与李恪便成为众人眼中的焦点。 大臣们也都纷纷站队,希望在唐太宗百年之后,自己能有一个稳定的靠山。 而唐代著名的大臣长孙无忌就是李治坚定的支持者。 在这场内斗中,长孙无忌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所以他与李治的关系十分密切。 长孙无忌既是朝廷的官员,又是皇亲国戚,故而唐太宗对他十分信任,还将修律的重任交给他。 当时唐太宗认为李治的性格过于软弱,优柔寡断,不是太子之位的最佳人选,因此想把太子之位传给李恪。 此时长孙无忌却强烈反对,并表示李治虽然性格软弱,却能够体察民情,体谅百姓的疾苦。 正是这番话改变了唐太宗的主意。 随后李治便稳坐太子之位,但是长孙无忌的心里却开始生出忌惮,李恪的存在对李治一党来说,始终是个威胁。 于是一场阴谋随即开始酝酿。 公元六五三年,高阳公主被揭发谋反,长孙无忌便在这个关键时候指示官员房遗直指控李恪谋反。 就这样,在案情不明不白的情况下,李恪自尽了,用的是三尺白绫。 那时他只有三十四岁。 03立下毒咒而李恪的弟弟李愔也难逃死亡的结局。 长孙无忌为了斩草除根,连李恪的弟弟李愔也划为李恪同党,将之一并害死。 可是李愔从小才能并不出众,可以说是众皇子众十分普通的存在,即便他对李治登基并无妨碍,也难逃死亡的命运,这让李恪的内心更加愤愤不平。 李恪心中明白自己在如此情境之下难逃一死,但是他对长孙无忌的恨意却不能消减分毫。 就像窦娥含冤时毒咒发誓的那样,李恪死前也表达了自己对长孙一族的怨恨,他希望祖宗保佑,帮他平冤昭雪,他希望在他死后,长孙一族就如江河日下,再也不能崛起。 尽管此时长孙家族依旧位高权重。 但是“功高震主”是所有历史故事里难免的结局。 位高权重之人,说话办事难免倨傲不已,再加上当时武则天暗中图谋皇位,明里暗里调拨李治和长孙无忌的关系,李治开始慢慢疏远长孙家族。 后来长孙无忌被流放,长孙家族也流放的流放,赐死的赐死,果真如李恪所言,江河日下了。 而李恪究竟有没有参与谋反呢? 显然是没有的。 武则天成为皇帝后,曾为李恪一案平反。 从李恪的性格来分析,他遇事沉着冷静,又果敢坚毅,是一个非常有决断力的人,绝对不会犯糊涂去参与谋反。 加上史书上记载,长孙无忌性格十分阴险,且心胸狭隘,并且李恪与高阳公主一党私交并不深刻。 综上一切因素,可以得见,李恪并没有参与到谋反当中。 也就是说,李恪果真是被冤枉的。 而长孙无忌家族的覆灭,也是他们咎由自取,害人终害己,这不仅仅是所谓的“现世报”,还是历史中不可逆的潮流。 发布时间:2025-06-30 10:04:14 来源:奇闻网 链接:https://www.qiwentop.com/lishi/9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