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國風水研究會
清朝历史
明朝历史
宋朝历史
五代十国历史
隋朝历史
首页
/
诗词雅言
/
正文
2025-07-31 12:17
礼,要有节
《管子》中将礼、义、廉、耻视作事关国家存亡的基石,认为“礼”的作用在于不逾“节”,能使人守规矩,充分肯定了“礼”在维护社会秩序中所发挥的作用。《礼记》中则进一步提出“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做到节制有度才能是知礼明礼的君子。可见,“礼”与“节”关系密切,无论是对社会发展,还是对个人修养,都具有重要价值。
“节”的本义是指缠束于竹子之上的竹节,后引伸为节度、节制、节省等。关于“节”的观念古已有之,《易》中就有“节卦”,卦爻辞则言及“安节”“甘节”,意在说明恰如其分的节制是事物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儒家尤为重视尽“节”之道,这集中体现在其对礼乐功能的认识中。比如,孔子教导颜回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说,每一个人的视、听、言、动都要遵循一定的节制,不符合规定的就不能去做。《礼记》中还有“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的记载,行为不逾矩,不侵犯侮慢别人,不与人故作亲热,这是礼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礼乐自产生之初就蕴含着节制有度的理念。《礼运》篇是研究礼乐起源的关键文献。《礼运》提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就是说礼的起源与人类的祭祀活动有关。而对于礼的终极根源,《礼运》又认为:“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这表明,礼还是效法天地自然的产物。
在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中,通过严格而具体的礼制规定,既能够对参祭者的行为举止起到某种节制和规范作用,同时还能够籍此调节父子、君臣、夫妇等社会关系,达成社会和谐。如果说祭祀仪典之“节”具有社会性,那么效法天地自然,则体现出礼中所具有的自然规律之“节”。据《尚书·尧典》记载,周代天子巡狩时会对诸侯进行全方位考察,其中就包括命令掌管礼制的官员考校四时、节气、月之晦朔等在诸侯国的执行情况。《礼记·月令》更是按一年12个月的时令,逐月记载每月的天象特征、祭祀礼仪、官府法令等,并把它们归纳为一个五行相生的多层次的结构。这些都表明,礼制秩序实乃依时令节度而成,能够适应四时变化,协和万物生长,促使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各当其节。由此而言,礼实际上可以视为自然之“节”与社会之“节”的统一,《礼记·乐记》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正是由于礼之节制意义的多重性,所以在礼乐实践中,礼之节体现在节欲、节情、节用等诸多方面。
所谓“节欲”,是指礼乐对人之欲望的节制。我们必须要承认,合理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但是,如果任其放纵而不加节制,人被物所俘虏,变成了物的奴隶,那么这种泛滥的私欲就会成为人类社会秩序的严重挑战。数千年前,中国的古圣先贤就已经意识到,私欲泛滥的“人心”是危险的,所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后世儒家奉为“十六字心传”,以提示克制内心私欲的重要性。如何既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又能有效节制不合理的欲望?中国古人想到了以“礼”来节制“欲”。这就是荀子所讲的,“先王”制礼以规范之,合理地“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从而达到“物”和“欲”相持而长的状态。
以饮酒为例。在古代中国,酒为百礼之首,无论是祭祀天地、宗庙,还是宫廷宴飨、婚丧嫁娶,都离不开酒。从科学角度看,酒会让神经元释放出多巴胺,从而让人产生快感。所以,适当饮酒会起到调节气氛、愉悦心情的作用。但是,人们若沉溺于追求酒后的快感而不知节制,除了伤害身体外,还会带来更多社会问题。商纣王酗酒失德而亡国,这使得周初统治者对于滥饮无度尤为警觉。《礼记·乐记》中讲的很清楚,饮酒无度造成狱讼益繁,所以“先王”制定了饮酒之礼加以节制,“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古代饮酒时,主人要先向宾客敬酒,称为“献”;随后宾客要回敬,称为“酢”;最后,主人再敬宾客,称为“酬”。这样一套献、酢、酬的程序下来,叫作“一献之礼”。“一献”乃士饮酒之礼,宾主身份等级越高,“献”的次数越多,最高可达“九献”。《乐记》中言及“一献之礼”,意在表达饮酒重在敬与乐而非量,宾主行礼次数多但献酒量少,即使整天饮酒也不至于过量,起到了节制酒量的作用。
申而言之,在如何对待人欲的问题上,与其他文明形态多采取“禁欲主义”的方式不同,儒家则主张通过礼乐教化来节制与引导人欲,这种“节欲主义”的立场无疑是较为理性和宽容的。早期儒家对“人化物”的情况尤为警惕,认为如果放纵人欲而摒弃天理,就会导致犯上作乱、欺诈虚伪心态的出现,引起情欲泛滥、胡作非为的事情发生,所以要制定礼乐以节制。宋儒实际上接续了这一思路,周敦颐、二程以及朱熹、王阳明等都对此有过论述,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朱子的“存天理,灭人欲”说。近代以来,“存天理,灭人欲”被作为“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长期受到批判,这对于人们认识和接受礼乐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朱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本义是为了保护人的正常需求,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让人过符合天理的生活,拥有真正自主的精神。朱子本人就讲:“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很明显,他所要“灭”的“人欲”实为“私欲”。只是在传统社会后期,由于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存天理,灭人欲”才异化为控制和监督的工具。可以说,任何对于“天理”和“人欲”关系的极端理解都非真儒所为!
礼之节还体现在调节人们的情感上。情感人皆有之且因人而异,不过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言,大致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孔子说:“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在他看来,礼就是顺应人之常情而设立的制度仪文,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儒家尤为重视丧礼。“生事爱敬,死事哀戚”,丧礼正是对悲哀忧伤之情的仪式化表达,所以会有穿孝服、睡草垫、枕土块等礼节。与此同时,出于对生者的关怀,丧礼中也特别强调不可“以死伤生”。《孝经·丧亲》云:“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毁不灭性”体现的就是丧礼调节情感的作用。父母辞世,孝子悲痛万分,三天不吃饭是正常的,但若是一直持续下去,身体就会无法承受,反而伤及自身。孝子服丧,当尽其哀戚之情,但亦不可因哀痛过甚而危及孝子的性命。这就是儒家所讲的“丧致乎哀而止”,也是我们通常讲的“节哀”之意,体现了儒家对孝子服丧的理性认识。
礼对情感的调节既是细致入微的,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内化于心的过程。“礼乐人生”是中国人特有的人生形态,从出生到死亡,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中国人都会有礼乐相伴。冠、昏、丧、祭这些人生礼仪,不仅仅是人们表达喜悦或悲伤的媒介,更是调节情感的方式。经历礼乐的教化,人能够逐渐走向成熟,成长为文质彬彬的君子。礼之节只有从外在的约束内化为人内心的自觉需求,成为生活的理念,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节用”也是礼之节的重要体现。《荀子·富国》中讲到:“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节用、裕民和善藏是富民强国的正道,君主要严格控制自己的用度开支,施行富民之政使人民温饱而有余裕,同时储藏节余以备后用,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使国家长治久安。这里的“节用”,是针对在上位的君主或管理者来说的,而且并非指单纯的节省开支,更不是提倡支出的越少越好,其更深层的含义在于“节用以礼”,即强调用度要合乎礼制,做到有节制、不浪费,减轻民众的负担。在当前全球范围内能源紧张、粮食短缺日趋加剧的情势下,“节用以礼”显得愈加重要。
“节用以礼”还蕴涵着以礼保护生态环境的用意。西周时期,当国家无战事或凶丧之事的时候,每年都要举行三次田猎活动。在这种庄严的场合,一切都要依礼行事,若“田不以礼”,就是暴殄天物。《礼记·王制》中记载的田猎礼规包括不能捕捉小兽、不取鸟卵、不杀怀胎的母兽、不杀刚出生的小兽、不捣毁鸟巢等。这些保护幼小生命,禁止灭绝性捕猎的规定,是对贪婪欲望的一种节制,遵循了天地的生养之道,有效维持了生态平衡,保护了生态资源。
无论是节欲、节情,还是节用,最终都要把握一个“度”。宋儒程颐讲到:“节有亨义。节贵适中,过则苦矣。节至于苦,岂能常也?不可固守以为常,‘不可贞’也。”“节贵适中”就是说节制要有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礼之节也需要如此,只有把握中道,节制有度,才能成就“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君子。
上一篇: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
下一篇:民国校园指南︱食在清华:食堂、自助餐与“小桥食社”
相关推荐
发表
更多评论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文章
10911
今日
0
访问量
2108857
浏览排行
点赞排行
07-26
1
刘光世为何位列南宋七王之首:历史评价与政治博弈的交织
07-26
2
周世显真实结局:历史夹缝中的悲剧驸马
07-26
3
乾隆与刘统勋:一场被误读的君臣风波
07-27
4
唐朝名将高仙芝:威震中亚的常胜将军
07-27
5
高仙芝:出身高句丽的唐朝中期名将
07-26
6
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
07-26
7
十三爷为何在宗人府关了十年:康熙的深谋远虑与权力棋局
07-26
8
乾隆皇帝的寿命真相:89岁高龄背后的历史逻辑与长寿密码
07-27
9
梁太祖朱温:为何被誉为历史最流氓皇帝
07-26
10
扬州人为何鲜知李庭芝:被遗忘的抗元名将与城市记忆的断裂
07-26
1
风水相学是什么?风水相学的来源是什么?
07-26
2
希伯来人和犹太人 希伯来国家
07-26
3
为长寿世宗尚道
07-26
4
理查德·佩恩谈古代全球史研究:一个新的“芝加哥学派”?
07-26
5
张炜:斑斓的《楚辞》,瑰丽的南国
07-26
6
费正清:内亚对中国军事史的影响
07-26
7
明仁天皇的子女 对明仁天皇的相关评价
07-26
8
明仁天皇访华趣事 差点因为一道菜尴尬了!
07-26
9
孔丘是谁?孔丘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孔子为什么被叫做孔老二?
07-26
10
关公月下斩貂蝉的原因是什么,貂蝉的死不是障眼法吗?
标签列表
紫禁城
(5)
赵云
(125)
景穆帝
(1)
太子
(76)
杨广
(35)
刘恒
(19)
皇位
(52)
汉献帝
(30)
皇后
(36)
朱高炽
(7)
李世民
(77)
武则天
(133)
战国时期
(32)
彭城
(11)
宰相
(64)
李白
(48)
项羽
(153)
蒙恬
(19)
吕不韦
(15)
储秀宫
(1)
慈禧太后
(15)
刘秀
(42)
赵国
(22)
高渐离
(1)
勾践
(25)
高延宗
(1)
慈航普度
(1)
观世音
(1)
秦王
(12)
圣人
(3)
张飞
(96)
刘邦
(226)
夫人
(73)
诗人
(44)
曹植
(21)
诸葛亮
(261)
司马懿
(106)
孙子
(16)
吕布
(113)
公主
(122)
网站分类
历史故事
历史考古
春秋战国历史
阿飞说剧
诗词雅言
命理易学唐老师
魁哥说历史
秦朝历史
汉朝历史
三国历史
诗然散文诗歌
命理研究
真九归医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明朝历史
外国诗歌精选
八字预测命理
道家古詩詞
清净的本源
佛答
WB
微博分享
QZ
QQ空间
QQ
QQ好友
WX
微信分享
CP
复制链接
分享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关闭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