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狭义上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的叫法,广义上是中国古代西游牧民族的通称,羌族主要集中在毛文、西, 四川,其余分散在汶川, 理县、黑水、松潘等地。人口超过198,200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称“尔玛”。它的民族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左羌人。自汉代以来,古羌族中的冉和部落就一直生活在北部。在没有母语,但常用,但它有自己的语言。羌语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系,分为南北两种方言。因为没有母语,所以它的文化代代相传。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古代羌族主要活跃在西北部,故在西被称为羌族
商初的时候,羌人纷纷向商朝朝臣进贡。商朝末年的时候,羌人参加了周武王伐纣战争。
汉初羌人服属于匈奴,部分要求迁入内地。汉景帝刘启允许研种留何率族人搬到现在甘肃省内附近,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汉武帝刘彻开辟了河西四郡,切断了羌族与匈奴的联系,并派军队进入湟中,在永登,甘肃;建了一座住宅。后来,在置县, 湟水河流域,设立了一名上尉来保护羌族,他一直负责羌族的事务。
河西诸羌和武都、阴平的羌部分别被魏蜀降服。魏和蜀互相攻击,并招募羌兵作战。许多羌人迁居陇、蜀、秦、雍,这些地方现在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四川这些地方。生活在上游的羌族部落(汉语叫冉、駹)自汉朝以来就一直受王朝的管辖。
羌笛有两个有几个洞的管子(过去是五个洞,现在是六个洞),是用当地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的。竹节长,管体细,两根管子用螺纹并排缠绕连接。整个寿命13 ~ 19 cm,管口直径2 cm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 cm长的吹竹嘴。吹口前端用刀展平,上端约3厘米处,用刀切成薄片,如芦苇。主要用于独奏。古乐卡十多张,音乐内容相当广泛,主要传达了羌族人的向往。
羌笛垂直演奏,音高相同,音色清脆高亢,有一种悲凉感。为什么羌笛要抱怨柳树,而春风不花玉门关'是其表现力的最好写照,所以它最适合于独唱和歌舞伴奏。《长笛赋》年,东汉马融曾记载“现代双笛始于羌”。到了近代,羌笛变成了六孔。羌笛至少存在了两千年。
音色清脆明亮,略带忧伤感。羌笛之声经常给人一种幻觉和迷恋的感觉,这种感觉经常被羌族人用来表达他们的情感。经常播放的曲目有《折柳词》、《思想曲》、《莎郎曲》等。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羌笛表演及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