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雅言
水玲师傅命理
我知即你知
中國風水研究會
明朝历史
宋朝历史
首页
/
外国诗歌精选
/
正文
2025-11-08 12:00
为王维辩护
(传)王维《辋川图》
为王维辩护
文/施世潮
王维的文学史地位历经变迁,大致上从盛唐时的诗歌核心,到中唐后被杜甫、李白超越,再到风靡当代欧美,一个被赞颂和怀疑的中国古典诗人。
对王维的责备和王维的沉浮
“他已经固定的文学趣味和他被迫充任安禄山大燕伪职的道德麻烦,使之无能处理这一重大而突然同时又过分真实的历史变局……”①
对王维的评价,一直在伟大和优秀、大家和名家之间摇摆。对之质疑者也不少,不仅有当代诗人西川,还有钱钟书这样的学者:“中唐以后,众望所归的大诗人一直是杜甫……王维和杜甫相比,只能算‘小的大诗人。’ ”②
“歌行体特别能见诗歌的格局,看王维的《桃源行》、《洛阳女儿行》、《老将行》,再比较其他诗人此体裁的诗歌,王维显得弱了,王维的叙述能力和诗歌内容都有无生气和不及意的问题。” 友人崔勇曾这样说。
尽管有责备和起伏,但王维的声誉一直相对稳定。如宇文所安的评价:“王维被排列于李杜之下,虽然偶尔被批评,他的地位曾被怀疑,他的声誉仍保持了相对稳定……”③
王维是一位大诗人还是二流诗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不可能取得所有人的认同。奥登说要成为大诗人,须具备下列五个条件之三四:
(一)他必须多产。
(二)在诗歌题材和处理手法上,须有广泛的涉猎。
(三)他的洞察力和风格必须有明晰可辨的独创性。
(四)他在诗歌技巧方面必是一位行家。
(五)就所有诗人而言,我们分得出他们的少年习作和成熟作品,但就大诗人而言,这个成熟过程会一直持续到老。
读到大诗人的两首同等品质但不同时期的诗歌时,我们能迅速区分哪一首写得较早。如果按这个标准,王维无疑是个大诗人。
对诗人进行梁山排座没有必要,但考察诗人历史地位是怎样形成的,诗歌的优劣评判可以有哪些标准,回到诗歌本身,减少权力、政治、文化等因素对诗歌的魅惑,这是诗歌评论的应有之意。
在开元、天宝年间,呼声最高的“当代”伟大诗人,无疑是王维。763年,王维之弟王缙把辑录的王维作品进献给代宗,得到了唐代最高统治者的赞赏,《答诏》曰:“卿之伯氏,天下文宗。位历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词》。调六气于终篇,正五音于逸韵。泉飞藻思,云散襟情……”
盛唐“当代”诗人的中心地位之确定,某种程度得益于权势,除了皇帝的褒奖,还有王维及母亲崔氏家族还是尊贵的世家望族“五姓七望”成员这个原因。
在中唐之后,外来的李白、杜甫动摇了王维的地位。但杜甫本人在766年的《解闷·十二首》称赞了王维:“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王维历史地位被李杜超越,实际上完成了一次祛魅“权力”对诗人的加持。 王维的历史地位评价还与文化标准有关。从儒家的诗歌标准看,宋代存在“抑李扬杜”现象,儒家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往往成为诗歌评判的主要标准。李白的遭遇,任伪职的王维也遭遇过。这种影响甚至延续到当代,学者傅璇琮1995年《在王维诗歌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上次申报王维研究会成立时,有关方面的文件上写到不要把李、杜、王并列。”④
如果按释家学者的标准,王维又会超越所有唐代诗人。信奉释家的顾随甚至把王维抬高到杜甫、李白之上。“欲了解唐诗,当参考王维、老杜二人。”“姚鼐谓王摩诘有三十二相(《今体诗抄》)。摩诘不使力,老杜使力。王即使力,出之亦为易;杜即不使力,出之亦艰难。”⑤
经过历史沉淀,从唐代诗歌的各种选本数量上看,王维诗歌入选数量和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都属于第一梯队。同样的逻辑,当西方推崇东方的禅宗文化时,王维又又一次上扬。
(传) 王维《著色山水》(局部)
多面手王维的复杂性
“王维写出了宋之问以来最雅致的宫廷诗、出色的边塞诗。在这种窘迫的诗体(六言诗)上获得了或许是所有诗人中的最大成功。”⑥ 即使在他的弱项叙事诗部分,其《桃源行》可以辨认出伟大诗人陶渊明,创新了“简朴”的抒情方式:“晚下兮紫微。怅尘事兮多违。驻马兮双树。望青山兮不归。”
他把正面书写安史之乱留给了骈文。在各种体裁上,王维的五言绝句最佳;在七绝上,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三叠》、《渭城曲》)显示了王维处理多种诗歌主题的能力和水准。
胡应麟《诗薮》: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王翰的“葡萄美酒”,王之涣的“黄河远上”,以及王维的“渭城朝雨”都是唐七绝里的佼佼者。王维此辞出后,谱为三叠歌之,三叠曲原谱如何、何为三叠都没有公认说法,历经几千年,已成了音乐文化遗产。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音节最高者,相传倚笛亦为之裂。”可见音节悲畅,声情沁骨。这首诗到底藏有怎样的魔力?
雨后清晨,渭城馆驿的杨柳依依,这是青春的气息,美好的良辰,世界被清新适意所抚慰,在清纯、凝静、明丽的景色里,本该值得停留,但离别或许是永别迅速降临。阳关在中原外,安西更在阳关外,出阳关,所谓“咸阳古道音尘绝”,意味着把个体投向荒草白沙之地,迎接人的是不可预知的命运,命若琴弦,死亡的阴影笼罩,但盛唐的豪气犹如“酒神精神”,以酒浇胸中块垒。音调高亢,情感真切,伤感而不凄惨。
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青春气息和中断的离别相对撞,明丽的绿色和隐藏的苍茫荒漠相映衬。一二联节奏舒缓,第三联拔高音节,突然加速,以口语式的问答和乐府民歌的语调书写别离,以动静、色彩、节奏、空间、时间等维度进行切换,是这首诗歌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此前,王勃有一首结构相似的诗《秋江送别》: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王维借鉴并超越了前人,阳关曲被一再传唱遂成别离代名词,甚至在朝鲜,明代的郑之升也写下:“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
(传) 王维《著色山水》(局部)
王维的“观照”诗学
王维的山水诗,为何如此耀眼?它与其他山水诗有什么区别?不妨从这个现象入手:没有哪位中国古代诗人,如此密集地书写过夕阳。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
“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偶然作六首之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秀才迪》)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
这不是没有缘由的。王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被称为“诗佛”,《维摩诘经》、《观无量寿经》等典籍在8世纪非常流行,王维应该熟悉它们。
诗人帕斯说,《鹿柴》不是一首类似自然主义审美传统的诗,他怀疑该诗带有某种精神体验,他强调诗中场景的精神特性,直到波顿·沃森的《中国抒情诗》印证了他的直觉:“对王维,落日之光有明确意义。与阿弥陀佛有关:炼金术士在傍晚将近时分冥想,如青苔在林中,受着光明。”⑦
《观无量寿经》有十六观法门,初观就是“日想观”:“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古人有“坐观落日如悬鼓”诗句,直接化用了《观无量寿经》。
王维有数十年坐禅修炼的行为,可以大胆推测他也有“日想关”的修炼。那么,部分夕照诗与此行为产生关联也就顺理成章。萧驰说:“此诗(《鹿柴》),很可能出自诗人林中坐禅的体验。从内在去体验,空山人语从环绕坐禅者的浑圆空间由远及近传来,同时,夕照从天穹投入林薮而落在膝下的青苔之上。”⑧
诗人捕捉的瞬间世界,像是自足的、独立的,时间也是静止的,世界不过是心念的旋起旋落,“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同样,可以大胆猜测王维也在修炼“水观”:“初观成已,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谁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据说到一定境界,会出现“有水观出,而臻于自在状态。”
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赞为色韵清绝,在夜晚感知清泉在石头上流过,这更像是由内而外的山水诗。
王维的“观照”,一方面成就了他诗歌中独有的气质,但另一方面也在损害他的诗歌。一首《过香积寺》,至今被香积寺当成荣耀。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在王维的诗歌里,这首冷色调的诗歌不算出色。叙述了寻寺不遇、误入深山的实景或心路历程。香积寺作为净土宗的祖庭,是为纪念善导大师(613-681)而建,这位净土宗祖师注有《观经疏》,有日观三障的说法,观黑、黄、白三种云障蔽落日,对应终生业障轻重,由此生忏悔心。禅净双修的居士王维,来了一次寻访净土宗道场之旅。但诗歌结尾讲理的方式,对于非佛教徒读者来说,实在过于说教。
不惜损害诗意而去表达佛理、禅意,从而接近寒山、李梵志类型的诗歌,这是王维诗歌里的一个突出现象。 再看《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在时间的钟摆里,个体等待衰败来临,感官在雨夜里被打开,秋天的果子从树上掉落、腐烂,秋虫在四季循环里发出哀鸣。这本来可以写成非常严厉的诗歌,严酷的自然法则掌控着生命,人应该发出“旷野呼告”。但却没有,呼告声被紧紧压制着,回到了必死之物的平静回声,回到“内心私语”,以无常常驻和定向轮回,来回应可怖的生老病死,以学“无生”来抵抗恐惧。东方式的同体大悲智慧,与西方 “原罪”、回到上帝完成终极救赎完全不同。
诗歌的前两联非常出色,但后两联落入说理的惯性。友人谢作赞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也是《楞严经》耳根圆通法门的修行境界。
Wai-lim Yip, 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by Wang Wei
(New York: Grossman, 1972)
王维对西方现代诗的启发
“中国的文人文化,比如行草书法,文人山水花鸟画,按照西方现代主义的概念,它们是现代性的。它们从诞生开始,就是文人追求精神自有的产物。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其基因已经包含在古代精英文化的传统中。” 友人李哲峰如是说。
在这里并没有打算去讨论现代性,中国古典诗肯定包含西方标准的现代性品质。比如雷格新书《现代诗的诗歌基本特征》里,就把意象的广泛运用作为特征之一,而王维就是“意象”大师。对于传统资源,西渡曾有一个观点:“就每个具体的写作个体而言,仍有可能与这个传统的某个部分产生非常深刻的关联。”⑨ 雷格也认为中国古典文化中有现代性。
王维诗歌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启发,是值得注意的现象。“20世纪以来,王维是美国读者喜爱的中国诗人,他的诗英译本有七种之多,这在中国诗人中很少见。”⑩
王维诗歌英译甚至影响了美国两次“反传统”的诗歌革新运动:意象派诗人的新诗运动和以垮掉派为代表的反学院诗歌运动。受王维影响的西方名诗人,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斯奈德、科恩·威廉斯、扎加耶夫斯基、默温、勃莱、佩恩·沃伦、威廉斯·赖特、吉尔伯特、安蒙斯……
美国深度意象派主将詹姆斯·赖特自认为深受中国诗人王维的影响,《我试图再次唤醒并迎接这个世界》:
离我窗台不远处的
一棵松树上,
一只明艳的蓝松鸦在树枝上
上下反复跃动。
我笑了,我明白它已忘我于
全然的快乐中,因为它和我一样明白
那根树枝不会折断。
诗人与一只鸟达成了共识,鸟和人都知道那根树枝不会折断,人、物的界限被打破,这种带有禅悟的惊喜,深得王维诗的神韵。
赖特的另一首诗作《又到乡间》(张文武 译),也是如此:
白房子静悄悄的。
朋友们还不知道我到来。
田野边光秃秃的树上,一只啄木鸟
啄了一下,之后是长时间的寂静。
我兀自站立,天已近傍晚。
这时我转过脸背对太阳,
一匹马在我长长的影子里吃草。
在夕照下,寂静的田园,人的影子和吃草的马不经意融为一体,简洁的口语,让事物回到宁静的状态,让人的灵魂飞扬舒展。
汉诗翻译家伯顿·华曾(Burton Watson)曾以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为例,解释庞德诗歌中的“脱体法”现象,用中国古典诗的特殊句法,使非象征的意向获得了象征的普遍意义。“王维有意识地安排他的自然意向,以创作一种神秘的气氛,一种无体性(Bodilessness),这样就取得一种抽象度……虽然表面上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成,却是利用了古典汉语那种简洁和含混结构的敏锐性,暗示表面之下潜藏着的哲理。”⑪
美国诗人巴里·吉福德(Barry Gofford)“曾仿王维《辋川集》作二十首,他的诗集叫《中国笔记》(Chinese Notes)。”⑫ 另一位美国诗人威尔士称自己的作品移植了王维,还把诗集题为《安静地在哈斯维尔:拟王维》,看看他《雨后的早晨》:
一夜急雨后的苹果花变成红色。
常青树闪亮。春雾笼罩山林。
五月花凋谢。朝霞逐渐消失了。
鸟在唱歌。一个城里来的客人仍在睡着。
取消主体,以物观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在模仿王维。
安蒙斯的《放弃》也几乎在抄袭王维《辛夷坞》:
当太阳
落到黄栌木
丛林后面
野生的
黄雏菊
在散乱的暝色中
放弃了
紧张的注意
并由此而变得
狂野
随着风
转来转去
举起它们的
花瓣
从花茎上
飘开
一去不返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无人幽谷自开自落的“须臾之物”芙蓉花,具足自在的生命,既无出也无入,自然万物,显现真如。同样表达花落,安蒙斯却缺乏寂静之境,他也想表达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澄明,但达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之境尚有距离。在习惯二元思维的西方,消解二元甚至一元的东方思想和美学,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王维的《鹿柴》一再被翻译,20个字的作品在西方幻化出至少20种以上的版本。著名诗人斯奈德是这样翻译的:
空山:
看不见一人。
然而——听——
人语与回声。
返照
穿过幽暗的森林;
再一次闪耀,
在青苔上,天上。
《金刚金》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王维大概没有预料到,他的作品漂流比他的人生更加难测。
注解
① 西川:《唐诗的读法》,北京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P90。
② 钱钟书:《七缀集·中国诗与中国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版。
③ 宇文所安:《盛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版,P44。
④ 杨文生(编著):《王维诗集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版,P826。
⑤ 杨文生(编著):《王维诗集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版,P840。
⑥ 宇文所安:《盛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1版,P46。
⑦ 艾略特·温伯格:《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版,P36-37。
⑧ 萧驰:《诗与它的山河——中古山水美感的生成》,2018年第1版,P287。
⑨ 参见《文艺争鸣》2010第4期:《期待中国的大诗人——西渡、雷格对谈录》。
⑩ 洪越:《十个译本,两种形象:王维诗在美国》,原载《文学评论》2020年第1期。
⑪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3版,P230。
⑫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3版,P68。
相关推荐
09-26
1
为何说“盛世读王维”
07-28
2
为什么说“盛世读王维”
07-10
3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诗《春园即事》赏析
04-04
4
诗人王维被判死罪,因写一首诗免罪?
04-01
5
唐代诗歌史上的不解之谜:王维与李白,为何一生从无交集?
03-26
6
历史上王维的一生是什么样的?都经历了什么
03-18
7
唐代诗人王维五言绝句《莲花坞》,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从景物中写出了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12-27
8
王维山水诗田园乐品鉴
09-07
9
王维与孟浩然:诗坛双璧的深厚情谊
05-06
10
王维的故事,和王维有关的小故事
发表
更多评论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文章
15724
今日
45
访问量
3071513
浏览排行
点赞排行
11-14
1
襄樊烽火:关羽北伐的必然与偶然——权力、战略与人性交织的困局
11-14
2
沙丘迷雾:胡亥继位背后的历史真相与权力博弈
11-14
3
忠毅南疆:蜀汉守护神马忠的治世传奇
11-14
4
李恢:南疆定鼎者,三国隐秘的治世能臣
11-14
5
才高难敌权谋:曹植夺位败于曹丕的深层解析
11-14
6
被低估的完美帝王:刘秀的功业与历史声名的错位之谜
11-14
7
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明朝又是怎么在万历手里亡的
11-14
8
索德格朗是怎么死的 如何评价索德格朗
11-14
9
邓方:蜀汉南疆的果敢守护者与夷夏交融的奠基人
11-14
10
韩信破局与诸葛亮困局:出川成败背后的战略密码
11-15
1
宋徽宗的皇后是谁?宋徽宗的皇后怎么样?
11-18
2
韩信:智冠群雄却难逃悲剧,聪明一世为何糊涂一时?
11-18
3
薄皇后被废之谜:无子背后的政治博弈与情感疏离
11-18
4
隐于历史长河的东吴智囊:张纮名气不显的深层原因
11-18
5
曹魏双璧的身后荣光:曹洪“恭侯”与曹真“元侯”的谥号密码
11-18
6
奇门遁甲难掩战略困局:诸葛亮兵败的深层逻辑
11-18
7
假节钺之谜:于禁独得殊荣而张辽未获的深层逻辑
11-18
8
曹丕托孤困局:制度漏洞与权力博弈下的必然崩塌
11-18
9
忠义枷锁下的困局:沮授为何不弃袁绍另寻明主
11-18
10
曹髦未诱杀司马昭:权谋漩涡中的无奈与尊严抗争
标签列表
紫禁城
(5)
赵云
(161)
景穆帝
(1)
太子
(93)
杨广
(40)
刘恒
(23)
皇位
(78)
汉献帝
(38)
皇后
(36)
朱高炽
(9)
李世民
(107)
武则天
(181)
战国时期
(35)
彭城
(14)
宰相
(104)
李白
(65)
项羽
(172)
蒙恬
(21)
吕不韦
(20)
储秀宫
(1)
慈禧太后
(18)
刘秀
(45)
赵国
(25)
高渐离
(1)
勾践
(28)
高延宗
(1)
慈航普度
(1)
观世音
(1)
秦王
(14)
圣人
(5)
张飞
(114)
刘邦
(288)
夫人
(104)
诗人
(47)
曹植
(28)
诸葛亮
(356)
司马懿
(174)
孙子
(17)
吕布
(150)
公主
(160)
网站分类
历史故事
历史考古
春秋战国历史
阿飞说剧
诗词雅言
命理易学唐老师
魁哥说历史
秦朝历史
汉朝历史
三国历史
诗然散文诗歌
命理研究
真九归医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明朝历史
外国诗歌精选
八字预测命理
道家古詩詞
清净的本源
佛答
WB
微博分享
QZ
QQ空间
QQ
QQ好友
WX
微信分享
CP
复制链接
分享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关闭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