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三官庙/今日清明:风清景明,与春天同行;慎终追远,清风寄相思!
  • 2025-05-01 12:03

今日清明:风清景明,与春天同行;慎终追远,清风寄相思!

清明时节

清明节,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同时,清明又有祭扫坟墓、结伴踏青等诸多习俗。

清明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的生命意识与家国情怀的一个节日,它包含了中国人的生死观、善恶观、宇宙观,传达了中国人的信仰。

清明时节雨纷纷,令人“断魂”的,并不只是对逝者的无尽追思,更有对世间万物的悠远感怀,对故乡、亲友的深深牵挂。

清明时节,阳光明媚,鸟鸣虫唱,春和景明、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最突出的莫过于“三候”。

一候:桐始华
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在古人心中,白桐花开的日子稍微迟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时,所以才以此作为清明节到来的标志。
清明,行走在大自然中,看各种各样的花慢慢地凋谢,一地芳华,瞬间美好即成泥,不觉使人感伤。然而,在另一坡道上,忽见一农家小院里有棵高大的白桐树挺立在稀白的云天下,兀自开了满树的紫白的小铃铛一样的花,香满原野,给人惊喜,使人震撼!这就是花开的力量,也是生命的动人之处,难怪,古人对此花情有独钟。
二候:田鼠化为鹌
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此语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可见,春日里的草长莺飞之景象,是顺应了大自然的变化。
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在风光明媚的春季,有了雨水的洗涤,有了繁茂的植物绿叶对裸土的封遮和对粉尘的吸收,美丽的彩虹才可能出现在雨后的天空。
清明节起源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节与道教
清明节,凝聚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营养,寄寓着炎黄子孙美好而深沉的生命情愫,孳乳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家园。
在古人眼中,“清明”二字,意指天明地洁、气象清朗之境。正是在这一充满生机的时空境遇中,中国先民们体验到了自然造化之塑造与滋养生命的深邃力量,发出了深沉的生命吟咏。这其中,既有追念亲人亡灵、招归逝者游魂的沉沉哀思,亦有登楼远眺春光景、欲乘鹤飞天入仙境的美好憧憬;既有伤春怀抱、吹奏一曲离歌的苦涩愁绪,又有相将踏青去、陶陶尽醉绿野的恬愉欢欣。很明显的,这是一种复杂、本真的生命情怀的诗意激荡。
因而,节日的主调乃是回归自然,自由地展现生命的本然情趣,是人们在与大自然的全面、深切而内在的关联过程中,自发地生成出来的一种活泼而温婉的生命和谐精神,其正如清明时“乍暖还轻冷”的天气一般,活跃而不失节度,热情而不失冷静。
那么,人们这样一种本真而高洁的精神情趣,只是在清明节日里的昙花一现吗?非也!事实上,这种精神或智慧更为集中、深刻而普遍的思想与文化表达,乃蕴涵于我们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之中。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道教对于清明节的文化赋型和精神塑造作用是极具本源性和创造性的。
在道教视野中,“清明”不仅仅是一种时令、节气,或节俗或礼仪,而更乃是一种天、人和谐一体的理想生存境界。
有道书释曰:“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见污辱也”,即当世界处于“清且明”的状态时,则呈现出万物生全、谐和安宁的局面。更且,“清明”于道教中亦为一种内在的理想人格要求。
《老子想尔注》言,“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于俗”,即当人处于“清明”状态时,则可以真切感受到自我生命与大自然之间的融合为一,而精神自我也被擢升到一个无限广域的境界。古代的“清明节”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主题。
“时令”作为清明节衍生的核心前提因素,内涵着中国人固有的“天人合一”、“循时而动”的哲学和生命伦理思维。对此,道教做出了较早、较明确地说明。
《吕氏春秋·季春纪》载:“是月也(清明节气所处的三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
道书《太平经》更明确指出:“三月,盛德在九五,辰上及天之中,盛德时在外道巷,故万物皆出,居外也”。
道教认为,三月清明时节,阳气初始遍布于大自然中,还未入及土地与生命万物体内之中。因而,当此之时,芸芸众生皆应“积聚亦于外”,以汲取生命营养于自身。
历史表明,清明节流行的出游、嬉春、扫墓的风俗,不仅蕴涵着传统时令伦理的精神,而且与道教提倡回归自然的生命伦理深刻地融合在了一起。如,唐萧颖士《清明日南皮泛舟序》认为,清明时节人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春天的美丽,享受生命的愉悦,讴歌天地造化的神奇,乃系发自于人之内在的“兴情之极致”,“可以娱圣,泽表人和也”。
唐·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云:
林下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我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这首诗中的青鸟、赤松、丹灶、仙桃等意象,皆取自道教,可以说完全是通过道教的艺术视界来描绘清明节的情景。而诗中所表达的,正是对青春、生命的极度留恋。
又如,宋代与著名高道白玉蟾交往甚深文人李处权,作《清明日席上呈诸友》:
佳节年年好,新春处处宜,
莺花从自得,蒲柳顿先衰,
事过如惊梦,愁来剧乱丝,
神仙端可学,吾愿问安期。
这几句诗,虽然含有淡淡的愁绪,但亦很明显地把清明节与道教的神仙信仰结合起来,表达出诗人追求生命永恒的情怀。
而宋代文人史浩,更是受启于道教内丹生命哲学思想,力求把清明节的生命情感主题,内化为一种深植于人们心灵世界的精神。
他在《菩萨蛮·清明》一词中吟咏道:
提壶漫欲寻芳去,桃红柳绿年年事,
唯有列仙翁,清明本在躬,
何须从外讨,皮里阳秋好,
堪羡个中人,无时不是春。
“清明本在躬”,乃在于把清明节的精神诉求内化为自我心灵的内容,并进而普遍化为一种与道教生命伦理相一致的精神境界。
与此同时,清明节日体现出来的意境,亦深化了道人本身的生命体悟。如唐代高道施肩吾,即通过对清明节时令的感悟,充分表达了他对生命永恒的执著信念:
去岁清明霅溪口,
今朝寒食镜湖西。
信知天地心不易,
还有子规依旧啼。
由上可见,历史上清明节日里所内涵的精神主题,与道教的思想、情感、信义是非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极为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伦理及精神气质。
清明节,是穿越时空的隧道,让我们的精神得以与我们的先人在这个时节沟通会合,是一个今人与古人、生者与逝者、现在与过去进行对话的特殊时刻。在对先辈们的祭扫中,我们往往追今抚昔,动情不已。
所以,清明节从古至今一直贯穿着一种感恩的情怀,它延续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一种追忆与思念。这是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道教对于大道生化的参赞融合。
道教清明节的含义,就是“庆生祭往”。在道教视野中,“清明”不仅仅是一种时令、节气,或节俗或礼仪,而更是一种天、人和谐一体的理想生存境界。有道书释曰:“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见污辱也”,即当世界处于“清且明”的状态时,则呈现出万物生全、谐和安宁的局面。更且,“清明”于道教中亦为一种内在的理想人格要求。《老子想尔注》言,“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于俗”,即当人处于“清明”状态时,则可以真切感受到自我生命与大自然之间的融合为一,而精神自我也被擢升到一个无限广域的境界。古代的“清明节”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主题。
清明节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道德经》第五十四章)的福报。子孙祭祀先人,缅怀先人的恩德,表示对先烈、对已经逝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对于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每逢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善信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届时要在庙内为善信设置「青玄济度坛」或「寒林坛」,安放亡魂的灵位。在坛中,高功法师们面对亡者灵位,举行摄召、安灵、发城隍牒、救苦疏、施食、上表等法事。
法会中高功法师们率善信祈求道教神灵太乙救苦天尊,发大慈悲,广开济度之门。高功法师们合神力于自身,用法力赈济鬼魂,使其早生人天,永离丰都之苦。按照道教的观点,使九玄七祖俱得超升,乃是对先人最大的孝敬。
清明烧纸,道教在清明节所烧的是印有“往生咒”的纸钱,超度先人,这也是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近世以来,清明节祭祖功能被强化和突出。而其间,道教的神学、仪式及生命伦理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
其一,道教为清明祭亡活动提供了仪式形态的支撑。
历史来看,清明祭亡与古代上巳节的招魂续魄,寒食节的上坟祭扫有关。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发布的诏令提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寖以成俗”。不过,当时民间寒食日的“墓祭”形式,却未能尽获得当时官方与上层意识形态的完全肯定。
及至宋初,朝廷官方的清明祭仪逐渐采用道教的仪式。据载,宋绍兴十三年,朝廷“初筑三殿,圣祖居前,宣祖至祖宗诸帝居中殿,元天大圣后与祖宗诸后居后。掌宫内侍七人,道士十人,吏卒二百七十六人。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凡帝后忌辰,用道、释作法事”。虽然唐代就有皇帝在宫廷内大行清明游戏活动,但并未作为正式的“礼制”内容。而由此条记载看,“寒食设秋千”,并用“道、释作法事”,似应成为了朝廷清明祭的重要内容。
道教仪式作为清明祭的主要载体,应始于明朝时期。据载,“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厉,设坛玄武湖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祭日,设京省城隍神位于坛上,无祀鬼神等位于坛下之东西,羊三,豕三,饭米三石。王国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皆设坛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师,里社则祭乡厉。后定郡邑厉、乡厉,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后来清朝官方亦承继了此一传统。
因而,明清时期,道教城隍庙宇举行的“三巡会”,遂成为了清明节正式、大型的祭祀仪礼活动。“三巡会”主要包括祭厉坛、城隍出巡等仪式活动。届时,从京师到地方,皆有规模很大,热闹非常的祭祀、表演活动。
“三巡会”的主要宗教功能是“祭厉”。所谓“祭厉”,即专门祭祀、抚慰那些无后人祭祀的孤魂野鬼。此恰与许多地方、民间的古老的“招魂”、“野祭”习俗(事实上,在许多地区,古代上巳、寒食节的祭亡活动,并不局限于对祖先或死去亲人的悼念,而是对所有亡灵,或特别对孤魂野鬼的安顿。)是正相契合的。
因此,“三巡会”可以说是道教对古代中国民间清明悼亡的一种仪式整合形态。在此影响下,后世许多地方的民间清明祭祀的仪式活动亦多与“三巡会”相伴而行,融为一体。如,河北《万全县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载,“(清明)是日,城镇城隍为本年之初次出巡,各家皆祭扫祖茔,添土于各冢”。《甘肃新通志》(宣统元年刻本)载,“清明节前,通行拜墓礼,为春祭。舁城隍神于厉坛,郡县官设馔致祭,士民共礼之”。
在当代,道教于清明节举行的主要仪式活动是“清明普度黄箓法会”。该法会打醮三天三夜,为民众提供清明祭祀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仪式需求。
道教的黄箓斋仪主要是专为超度亡灵而起建的度亡道场。宋代高道白玉蟾的《海琼白真人语录》言:“(黄箓斋)济生度死,下拔地狱九幽之苦,士庶通用之”。此一由道教仪式所支持的清明节习俗活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深入、广泛。
其二,道教为清明节祭仪提供了神学、生命伦理的支撑。
历史上,与清明节有关的许多种仪式及节俗活动,往往皆因不合儒家礼教而受到上层意识形态及正统伦理的批评。例如,民间清明时节的“墓祭”、“上坟”习俗,就被历代许多儒家学者指摘为“俚俗之祭也,非礼”;“焚衣野祭之类,皆闾巷人之事也”。然而,道教围绕“墓地”而展开的祭祀、法术活动,却极为丰富。道教以为,“葬者,本先人之丘陵居处也,名为初置根种。”在道教中,祭冢、省坟、墓厌等,实乃其信仰活动中的必然之义。
因而,与儒家反对祭祀“野鬼孤魂”的主张相反,道教则视其为“积阴德”之举。如《真诰》卷十二载:汉河南尹周畅,“好行阴徳,功在不觉。曾作河南尹,遭大旱,收葬洛阳城旁客死骸骨万余人,为立义冢祭祀之,应时大雨丰收”。
道教还赋予“墓祭”以更为神妙的想象,“至孝者,能感激鬼神,使百鸟山兽巡其坟埏也”。在道教的影响下,古代清明墓祭还被赋予了养生的内涵。
明张萱《疑耀》卷五载:
清明日上墓必以乌饭。其法:先以青矾渍米,捣枫树叶染之;……道家谓之青精干石(饣迅)饭。杨羲与许逺游书故服(饣迅),不即此物。陶隐居《登真诀》亦云:太祖真人有此法。
这种清明制作“乌饭”、“青精饭”的习俗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流行的。如今,浙江、上海一带仍流行有清明食“青糰”(实即“青精饭”一种)的风俗。
此外,民间的清明祭祀活动,实际上是包含了许多游戏、娱乐活动的习俗方式。但古代官方儒家意识形态却对清明祭祀活动加以规制——“不得作乐”。相反,道教却赋予了民众这些欢乐的活动与情绪以生命本真的价值和意义:“守善学,游乐而尽者,为乐游鬼,法复不见愁苦”。
试看,清明时节当人们煮好青精饭、插上青柳枝,并为祖先的坟茔添上新土、栽植好嘉树;当人们走出家舍,沐浴在阳光下,荡起秋千,放飞风筝,并一同抬出城隍爷,踩着高跷、舞着龙狮、戏弄着大小鬼神的时候,难道不是一种对真实生命的鲜活、美好的体验吗?难道他们不是呼吸到了自然气息的芬芳,并因而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圣洁了吗?
清明节习俗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2、祭祖
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扫墓。
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都有在清明节扫墓的习惯,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总会赶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故土,为祖宗先人扫墓祭祀。
在祭祀扫墓时,一般都是先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后摆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比如磕头、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说一说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后来又是如何妥善处理的,让先人不必惦念牵挂等等,表示对先人的关心和忆念。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这是因为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插柳避免疫病了。
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4、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源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6、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如今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7、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节如何养生
《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岁时百问》中提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因而,清明养生应顺应自然,重在“清”与“明”。
1、清心气
清明节祭拜祖先时,很多人会睹物思人,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难以走出,累及于心。
古往今来,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就是为了避免忧思伤身,在追思先人时又能健康身心。若感到心气不顺,可以出门走走,在小区内或者公园河边,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
2、清肝气
中医认为,立春之后,人体内的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
常言道过犹不及,肝气过旺易伤脾胃,还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诱发疾病。建议在饮食上要少吃“发物”,常见的发物有海虾、竹笋、羊肉、鸡肉、鹅肉等。发物易引动肝风,助火助邪,容易诱发旧疾。
清明时节是饮茶的好时机,不妨每天喝上一杯清肝茶,如菊花茶、玫瑰花茶、金银花茶等,有利于清畅肝气。
3、清肠胃
五行之中,肝木克脾土,肝经应春气而旺,容易压制脾胃之气,造成肝强脾弱的状态。再加上清明小假期,人们难免放纵饮食,加重肠胃负担,尤其是肠胃虚弱不好的人。对于吃寒食和青团的传统习俗,也要因人而异,适量食用。
清明后可以适当选用一些清肠道的食物,比如西兰花、洋葱、大蒜、豆类、海带、黑木耳等,避免出现胃肠积滞的症状。
4、清湿气
清明处于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相遇之际,空气湿度明显增大。此时,祛除湿气,提高抵抗力势在必行。
清明前后正是艾草长得茂盛之时,用艾草泡脚能祛湿散寒,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也可搭配生姜同时使用。
还可以尝试中国传统古法艾灸,帮助温通经络散寒祛湿。常用的祛湿穴位大多分布在下肢,比如丰隆穴、足三里、承山穴等。
清明至,寄相思
据明《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此种情景,今日虽已不太容易见到,但清明节以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却从历史古卷里走来,至今从未散去。
现在的祭祖已然简化了许多,就是“燃香奠酒”,然后在坟前焚烧纸钱,并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缅怀祖先的恩情。
有人觉得祭祖是迷信,但这种观点未免太狭隘。
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意思是,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
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体现着后世对祖先的“不忘”与“情深”,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
冯友兰先生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清明节,我们要凭吊的,是一份浓稠的相思;要表达的,是一份深深的怀念。
只要心灵足够虔诚,祭祀形式和祭品种类,并不显得那么重要。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字面理解是:所谓国家重大事务,就是祭祀祖宗神灵与战争。
于小家,个体的祭拜是从先人的追思里,获得家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于国家,从对先烈、英雄的祭拜里,获得民族的兴旺和传承。
纪念,是为了新的出发。
心清明,虹始见

我国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意思是说,这个时节先是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最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时节,忍耐了整个严冬的沉闷,一扫雾霾的围合,阳光明媚,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同样是明媚的春光,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是一番不同的景象、不同的心境,甚或大相径庭。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纪念介子推的节日。在唐代韩愈的眼里,寒食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春意盎然。
而同时代孟云卿笔下的寒食则是“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这也难怪,孟云卿科场失意,过着漂泊不定、流落他乡的生活,即便百花满枝,也难让他从悲苦中感受到盎然的春意。
诗有云:“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这便是王阳明讲述的“心中清明”时所见的景象。
若是修得一颗淡泊清明之心,不与世俗相争,那人生之路便畅通无阻了。
生活难免有烦恼,如果没有一颗清洁明净的平常心,就会把不如意不顺心的人和事放在显微镜下。
常怀一颗“清明”心,烦恼则不攻自破,看什么都美,看什么都顺眼,才能看见人生的彩红。
泽天夬,刚决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里面包藏着阴阳变化的规律。
古人从揭示阴阳变化的六十四卦中抽取十二个卦表示节气的变化规律,称作十二辟卦。
春分之后,谷雨之前,白日开始长于夜,阳气明显见长,卦象由四阳一阴,进为五阳一阴。
所以清明,所对应的卦象为泽天夬(guài),上卦为兑泽,下卦为乾天,天上水气腾腾,欲降成为雨。
夬卦彖辞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
“夬”的意思是“坚决”、“果断”、“决裂”。
人生其实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决断构成的,这些决断看似轻而易举,却暗藏着很多隐患,需要慎重抉择。
然而有的人,又会因为过分谨慎,而错失了决断的最佳时机,正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夬卦告诉人们,只要君子怀着坚定意志,使用正确的方法,就能够去除小人。但是越是看似容易的事情,越要小心行事。越是认为轻而易举,越要慎重地去考虑。
就好比天上的水气,好不容易聚集起来变成云,变成雨水,要想滋润万物的话,急风暴雨没有用,太小的雨也没有用,只有持续的好雨才行。
夬卦告诫我们,惩恶扬善也要把握尺度,掌握方法。
正义与邪恶,正如阴和阳,是永远共存,又斗争不休的。
当正义的力量不断繁荣增长,必将迎来阴暗邪恶势力的对决时刻,只要上下同心协力,众志成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6847
  • 今日 45
  • 访问量 155410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