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前188年——前141年),即汉景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孝文皇后窦氏(窦太后)所生,西汉第六任皇帝。在位16年,谥号为孝景帝葬在阳陵(今陕西咸阳)。
刘启执政期间,实行“削藩政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政治国,继续实行“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减税的政策。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他的父亲汉文帝的事业,并与他的父亲一起创造了“文景之治”;并为他的儿子刘彻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登基为帝
后元七年(前157年),汉文皇帝在农历六月去世。同年六月初九,刘启继承了王位,称汉景帝,祖母皇太后薄姬为太皇太后,母亲孝文皇后窦氏为皇太后。
汉景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重御史大夫晁错,大力提倡削藩。诸侯国的领郡从汉高祖的42个郡减少到26个郡,而直辖郡从汉高祖的15个郡增加到44个郡,使得汉族郡的总数大大超过了诸侯国郡的数量。
汉景帝***和降职王侯,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撤销对王国官员的任免权,只保留“食租税”的权利,没收盐铁铜等利源及有关租税。
景帝即位后,继续执行既定的重农抑商的国策。他一再命令县官员优先鼓励发展农业为首要任务。
景帝让生活在土壤贫瘠地区的农民允许迁移到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从事开垦,而“租长陵田”给土地少或没有地的农民。
前元元年(前156年),景帝登基之初下令将地租减半,即把税率从15一税降低到30一税。此后,这种新的地租率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定制化了。
刘启去世
刘启非常节约,他在位期间很少建造宫殿和亭台楼阁。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刘启患病,病情越来越严重。他知道自己快死了,所以他在病中主持了太子刘彻的加冠(成年)典礼。
不久,刘启因病在长安未央宫去世,享年48岁。他葬在阳陵,谥号“孝景皇帝”。太子刘彻继位,为汉武帝。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