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雅言
清朝历史
明朝历史
宋朝历史
唐朝历史
南北朝历史
首页
/
诗词雅言
/
正文
2025-07-10 12:13
汉字中的文化,“乐”“悦”之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问题一直是古人关注的焦点。“去苦求乐”不仅是人之自然本性的体现,也是其价值追求的彰显。古人在对积极、正面的情感描述中常常使用“喜”“悦”“乐”“愉”等字词,其中“乐”与“悦”在经典中最为常见。古人既将“乐”“悦”等同互释,又对二者存在不同层面的理解和争议。
01
“乐”“悦”之同
“乐”“悦”皆表达了“欢喜”“欢乐”之情,这一点可以通过字源考究与经典诠释得到证明。
对于“乐”,目前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罗振玉从甲骨文中“乐”字字形的特点出发,提出:“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乐”象形为“琴瑟”。郭沫若持此观点。
二是通过象形判断,形上像鼓,下像鼓架,《说文》中便将“乐”释为:“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这两种解释说明乐的本义与乐器相关,后由听音乐的一般感觉转为快乐和高兴之情,即由外在的乐器和声乐引起内在情感的愉悦与享受。
三是修海林采取类比的方式,通过对甲骨文中“乐”字与“果”“采”“药”等字的字形比较,认为其与食物有关,这样“乐”字与远古社会的生活风貌密切关联。在以求生存与温饱为主的农耕社会,人最大的诉求便是谷物丰收。因而,修海林认为,“乐”最初表示的大概是谷物成熟结穗,与人对农作物的收获与喜庆有关,其后引申为喜悦感奋的心理情感。这种解释符合中国原始社会的基本面貌,古人也正是实现由物质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之情后,才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
四是周武彦认为“乐”有三个层面的训释:“乐”即“栎”即“社树”,其依据是在卜辞中“乐”“栎”同义、同字,均用作地名解;由第一层意思进一步引申到“社祭”时的歌舞、饮食、男女野合“欢乐”的代词;“音乐”一词是从广义的“欢乐”中分化出来的。
虽然对于“乐”字源起义存在分歧,难辨其真伪,但“乐”字源起义中所包含的层面是较为清晰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器乐”与“情感”两个层面,作为“器乐”,“乐”读yuè,即音乐;作为“情感”,“乐”读lè,古音luò,表示“喜乐”“欢乐”的情感,《经典释文》云:“乐,喜乐。”皇侃云:“乐谓欢乐之也。”(《论语义疏·雍也第六》)《十三经注疏·圣治章第九》中记载:“乐谓使人悦服也。”它是一种心理感受,但其来源既可指向客观的物质世界,又可指向精神世界。作为“音乐”的“乐”与“欢乐”的“乐”具有内在一致性,《礼记·乐记》中记载“乐者乐也”,二者是相通的。因而,“乐”最根本的是“喜乐”“欢乐”的情感表达。
对于“悦”,其字形构造中便展现出“愉快”“高兴”的意涵。《汉字字源》的解释是:“从忄(心),其古文字形体像心脏,表示心情愉悦;从兑,兑是悦的本字,其古文字形体像人张口出气或张口欢笑状。本义是高兴,愉快。”《广雅·释诂》云:“悦,喜也。” 《十三经注疏》记载:“悦者,心乐也。”(《释诂第一》)“(悦)谓喜悦也。”(《释言第二》)《尔雅·释诂》中有 “悦,服也”,这即是《孟子·公孙丑上》中所说的“中心悦而诚服也”。它表示的是内心高兴而诚然敬服的心理感受。
通过字源考究与经典诠释,“乐”与“悦”皆表达了与“欢”“喜”相应的积极情感。儒家也明确指出,二者是具有互释性的概念。诸如《十三经注疏·释诂第一》云:“悦,乐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记载:“‘乐’,喜也。与‘说’义同。” 这都说明“乐”“悦”具有内在相通性。同时,二者的差异在经典中亦多有阐发,通过对其揭示能够展现出古人在欢喜之情表达方面的独特意蕴。
02
“乐”“悦”之异
对于“乐”“悦”之异,古人多有阐明,学界主要从“内与外”“封闭与开放”“主体性与主体间性”“高与低”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
第一,内外之别。唐儒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言:“自内曰悦, 自外曰乐。”程子认为“‘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悦之字从心,故曰在心,此字为说,盖古字通用。乐本借音乐之乐,喜在外,象乐声在外,故曰主发散在外。”这就是说,“悦”侧重于内在情感,“乐”侧重于外在表达,二者各执一偏。据此,有说法便总结指出“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况,而“乐”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这种阐释意在说明“乐”“悦”的不同侧重点,但过于生硬、浅薄。同时,这种说法并不是完全恰当的,“乐”不仅有“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内在情感体验。
第二,封闭与开放之别。封闭与开放并不是从情感产生根源,而是从其呈现样态而言的,以体现出二者不同的特质。皇侃认为:“‘悦’之与 ‘乐’俱是欢欣,在心常等,而貌迹有殊。悦则心多貌少,乐则心貌俱多。所以然者,向得讲习在我,自得于怀抱,故心多曰‘悦’。今朋友讲说,义味相交,德音往复,形彰在外,故心貌俱多曰‘乐’也。” (《论语义疏·学而第一》)这是说,“悦”与“乐”皆表达了心理情感与外在形貌的统一。但“悦”是一种封闭性的情感,其特质是“心多貌少”,强调心理情感体验而不注重情感的外在表达;而“乐”则是一种开放性的情感,其特质是“心貌俱多”,强调心理情感与外在形貌的均衡。
第三,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别。《论语·学而》篇中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与习是反身切己的实践行为,关乎自身的才干与德性的增长,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而朋友作为五伦之一,其乐便呈现于这种伦理关系中,它的重要特征在于主体间性。对此,陈继红、赵妍妍便指出,“悦”标志了“自我愉悦”的个人境界,“乐”则指向朋友之间的“互乐”“同乐”,是在交往关系中展开的交互性情感体验。这种区分是从呈现的维度而言的,虽然有一定的依据,但并不足以在根本上彰显出二者的差异。事实上,“乐”不仅有主体间性的特征,亦能呈现个体崇高的道德境界,即“安贫乐道”“乐以忘忧”之谓也。
第四,高低之别。刘旻娇认为“悦”“乐”之间的区分有两点:一是“悦”偏重于就某一具体的事件和情况而高兴,是一种更为短暂的、依存于外在条件的情感表达;而“乐”更倾向于一种稳定的情感指向,如孔颜之乐,即使在困苦的境遇中也能保持常乐。二是“乐”是一种充足的情感驱动力,孟子所讲的“乐善不倦”必定能推动外在道德行为的产生;而“悦”所具有的高兴喜悦,却并不足以成为推动行为的充分条件,如冉求所言的“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雍也》)因而,笔者认为“乐”的境界高于“悦”。
马王堆帛书《五行篇》写道:“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可见,“悦”是在智的基础上的内心诚悦,进而在诚悦的基础上,才能心安与心乐。“悦”虽然表示了“自我愉悦”的个人境界,但“乐”的境界更为高阶、更值得推崇,它更能代表儒家的境界说。事实上,无论是儒家,抑或道家与佛家,乐都是最终的情感旨归。
蒙培元在《心灵超越与境界》一书中指出:“儒家以‘仁’为乐、 以‘诚’为乐,即以道德境界为核心而实现了德美合一,此即所谓‘孔颜之乐’。道家以‘无’为乐,以‘自然’为乐,即以美学境界为核心而实现了德美合一,此即所谓‘至乐’、‘天乐’。佛教以‘智境’为乐,以 ‘涅槃’为乐,即以宗教境界为核心而形成了德美合一,此即所谓‘常乐’。”
综而论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乐”与 “悦”虽然存在互释,但不可相互替代。“悦”是一种个人的自我体验,具有主体性与封闭性的特点,而“乐”则是在“悦”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情感体验,具有主体间性与开放性的特点。虽然二者皆表示“欢乐”“喜乐”的情感体验,但“乐”是其最高形态的表达。
上一篇:唐代诗人、画家王维诗《春园即事》赏析
下一篇: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诗《钱塘湖春行》赏析
相关推荐
07-09
1
王尔烈与曹雪芹:祖辈交情下的文化回响
07-09
2
董祀的寿命之谜:乱世中的文化传承者
07-03
3
清朝为何不敢删除明朝历史:政治智慧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考量
07-02
4
俞伯牙的琴弦之外:历史迷雾与文化符号中的婚姻传说
06-28
5
徐福寿命之谜:历史、传说与文化符号的交织
06-21
6
江东绝色终归何处?大乔结局的历史迷雾与文化想象
06-19
7
李适为何读作李适(kuò):汉字简化背后的历史读音密码
06-17
8
洪应明:从仕途碰壁到菜根精神的文化归宿
06-17
9
千金买壁:历史尘埃中的诗酒姻缘与文化隐喻
06-16
10
王尔烈:从“关东才子”到现代文化官员的镜像投射
06-15
11
夏朝的文化从这5件出土文物基本可以断定
06-12
12
周瑜为什么叫周郎:三国风华中的“郎”称文化解码
06-07
13
张飞的真正武器:从历史记载到文化符号的嬗变
06-07
14
诸葛尚表字考:正史无载与三国命名文化探微
06-06
15
笔墨未泯英雄气:种世衡书法成就的历史解构与文化重读
06-06
16
何晏:魏晋玄学的破晓者与贵族文化的镜像
06-05
17
寇准:从澶渊名相到民间神祇的文化嬗变
06-02
18
隋炀帝西巡:政治、军事与文化的多重考量
05-24
19
方寸容乾坤,“心”中大有文化
05-23
20
关羽为何总以“绿帽”形象出场?探秘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发表
更多评论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文章
9966
今日
0
访问量
1969252
浏览排行
点赞排行
07-05
1
杨秀清有多厉害:太平天国东王的权力巅峰与悲剧
07-07
2
张仪欺楚后胆返楚宫:策略、勇气与外交智慧
07-07
3
杨玄感为什么杀了三万人?隋炀帝在洛阳修宫室建花园死了多少人?
07-05
4
蒋济被司马懿当猴耍:一场权力游戏的悲剧缩影
07-05
5
古代的“都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07-05
6
铜雀台:三国风云中的多维象征与历史回响
07-07
7
春秋战国两位齐桓公:历史渊源与身份探析
07-06
8
商辂:大明王朝唯一“三元宰相”的传奇人生与政治智慧
07-05
9
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07-05
10
王亶望女儿的婚姻之谜:一场贪腐案背后的家族命运
07-07
1
让你不舒服的关系,都是错的
07-05
2
会议︱人物·文本·地域:宋代文史的沟通与对话
07-05
3
夏晓虹:梁启超的历史意识
07-05
4
古代的“都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07-05
5
答问|罗志田:近代中国的“物质化转向”
07-05
6
北极淘金记︱加拿大西北拓荒史
07-05
7
土地和科举制度的变革如何塑造了宋学的时代精神?
07-05
8
挟微嫌家臣害主嘱后事高租升遐(上)
07-05
9
资源、贸易与社会——第一届洛杉矶中国考古论坛纪要
07-05
10
商代妇好方斝等领衔,“鼎立中原 豫地瑰宝”巡展到河北
标签列表
紫禁城
(5)
赵云
(117)
景穆帝
(1)
太子
(71)
杨广
(34)
刘恒
(18)
皇位
(48)
汉献帝
(29)
皇后
(36)
朱高炽
(6)
李世民
(74)
武则天
(120)
战国时期
(32)
彭城
(10)
宰相
(60)
李白
(44)
项羽
(147)
蒙恬
(19)
吕不韦
(15)
储秀宫
(1)
慈禧太后
(14)
刘秀
(41)
赵国
(22)
高渐离
(1)
勾践
(25)
高延宗
(1)
慈航普度
(1)
观世音
(1)
秦王
(11)
圣人
(3)
张飞
(90)
刘邦
(216)
夫人
(69)
诗人
(41)
曹植
(20)
诸葛亮
(244)
司马懿
(94)
孙子
(16)
吕布
(108)
公主
(112)
网站分类
历史故事
历史考古
春秋战国历史
阿飞说剧
诗词雅言
命理易学唐老师
魁哥说历史
秦朝历史
汉朝历史
三国历史
诗然散文诗歌
命理研究
真九归医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明朝历史
外国诗歌精选
八字预测命理
道家古詩詞
清净的本源
佛答
WB
微博分享
QZ
QQ空间
QQ
QQ好友
WX
微信分享
CP
复制链接
分享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关闭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