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教丹道
刘余莉
唐朝历史
三国历史
汉朝历史
秦朝历史
首页
/
三官庙
/
正文
2025-07-20 12:19
修道体悟:做到这三点,过逍遥的神仙生活!
一、“从简”以享受生活
人生在世的根本其实不是繁,而是要简。简就是要“简易”、“简约”,就是要抓住主要的本质东西。
简的原则就是要少思、安闲、轻松。
司马谈曾总结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这可说是对道家从简精神最合适的概括。由此而来,从简便成为道教应物处事的重要指导思想。“至道不繁”,从简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有一个轻松的心情,相互交往也就没有那么的机关和算计,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司马承祯说“简则益生”,也就是说从简而行才能健康身心。以简处事,一是要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二是要明白什么是无益于生的;三是要安闲无累。
对于如何做到以简处事,孙思邈真人则提出了十二少的方法,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保持了这十二少,即守住了生命生存的根本。
简单生活即由心灵的虚闲开始,抛弃不必要的牵绊,让思想自由地飞翔,与“道”同游。日常生活也应是以简易为好,天天美味大餐于身体也不一定有益,反而可能生害,诚如司马真人所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
从简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崇俭抑奢”,这也是道教的传统美德,太上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谓“俭”,即节约,这其中包括对物质追求的节制和个人贪欲的抑制。
老子认为,沉溺于声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制于名缰利锁,不仅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更会妨碍体悟大道。因此,老子倡导“少私寡欲”,恬淡俭啬,节制物质欲望和个人私欲。节约而不奢侈,收敛贪欲,甘于恬淡,顺乎道义而有所节制,乃是俭之德。
“简”才能达到轻松,放松我们的心情。少一些烦恼,少一些忧郁,多一些开心,多一些快乐,像云一样逍遥。在上个世纪早期就有人曾经预言:“有史以来,人类将首次面对一个真正永恒的问题——如何利用工作以外的自由与闲暇,过快乐、智慧的美好生活。”我们有不少人为了得到奢华的生活可以忙碌几年、几十年,却舍不得花费几个小时享受生活。舍弃物质而重精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似乎很难让人做出选择,神仙逍遥的道教思想,可以让我们从中寻找解开困惑的钥匙。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的贪心也在快速膨胀,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贪污腐败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私欲膨胀促使他们绞尽脑汁争夺名利财富、贪图荣华富贵,其下场必定是可悲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一旦失去则不可复得。懂得了这一道理,便不会为声色财富这些个人私欲所牵累,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去奢去贪,崇俭节欲,从内心深处认同俭朴廉洁等道德要求,将其化为自身的品德。
由此通过确立珍爱生命这一价值取向,来调节人们的需求结构,从而淡化人们对于一己之私欲的过分贪求,淡化小我,不为物累,以求得心灵的安和,实现肉体健康和精神自由,如此,才能最好地享受生活,实现体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二、“从朴”以真爱生活
“朴”的本质是质朴而无华,像生命之初的婴儿一样。道教讲“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素之道。
也就是要求学道者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这样才能与道合一,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而走向这种复归之路的关键则是“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元代道士李道纯阐释为“清心释累,绝虑忘情”,是修道的必经之路。卸下心灵沉重的包袱,才可以“穷理”;抛开俗事纷扰,才能“尽性”;摈弃了一己私欲,最终能“造道”。
道教所倡导的“抱朴”,依托于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而得以实现。真爱生活是一种智慧,而古老的道教,正是这种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使世人更为合理、合“道”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素朴纯一,足以知天”,知天者,即能与天同寿。保持恬淡无欲、清静素朴的思想,不过分地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不为个人的私欲而绞尽脑汁,不为个人的得失算计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安时而处顺”、“知足而常乐”的高尚情操,养成一种“与人无忤、与物无争”的旷达胸怀,才是“返朴归真”的真谛所在。
《太平经》中有“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质朴,心意专一,各乐称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无文也”之句,意在批评世人品行邪恶,颂扬古人的质朴。在我们经常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尤其需要这种返朴归真的境界。
返归淳朴,即不要用人为的东西去毁灭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毁灭性命,不要因贪求名声而成为名声的牺牲品。
三、“从和”以快乐生活
“和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理念。
“和谐”这一概念的提出,诚如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说,“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全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和”的意义,一是要通,二是要顺,三是要悦,四是要包容。通则和谐,和则相生。
所谓通就是通畅、通达,古人曾说:道之言通,通无所通,而无所不通。天地万物的自然运化生长,展现的是道通万物的自然和谐。
道经中说,“道以通达为义”。所谓“道以通达为义”,就是既要自通还要通他。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知道,道路畅通则人行通达,水流畅通则润泽万物,货物畅通则人心稳定,人之血脉畅通则无病痛。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心通无碍,只有心通才减少烦恼与忧苦,也只有排除烦恼与忧苦才有顺心如意。在道教看来,通则无碍,通则和谐,通则安定,通则太平,通则繁荣。
所谓顺就是顺应大势,也就是要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水一样顺势而行。
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乃天地自然之常势,人应当顺应其变化。白天应当劳作,晚间应当休息,也是自然之常理。所谓悦就是保持与营造和悦的心态和处境,人之心身和悦,才能神清气爽,健康常在。家庭有和悦才能和睦,小孩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成长,才有快乐,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所谓包容就是要宽容地对待他人,以有容乃大的胸怀,容纳不同的东西,像大海一样能容纳万川河水,并赋予其生机。和所包含的以上四个方面,引导着世人快乐地生活。具体当从以下三方面来促进。
1、以人自身的和谐为基础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要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和谐,我们首先要保持自己个人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道教认为,人心的烦恼和不安定主要来自外物的缠绕和贪求欲望之心过度,从而产生烦恼与焦虑,产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因此有人生苦短之感叹,而之所以“苦短”,是因为我们为“烦恼”所缠绕。而“烦恼”实际上起于“妄心”。
《常清静经》说:“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心身,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只有我们内心清静恬淡,少私寡欲,无为不争,去除贪求妄想,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自信而不自傲,自强而不自恃,保持个人内心的安宁与平静,才能使生活既充实又平和,像水一样,无我而又能坚持自我,在心灵的深处树立起和谐和平的信念,从而健全人的心身,维护和谐,促进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各种生命自得其乐。
2、以人与社会的和谐为现实追求
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要求我们人人都心怀慈爱,对他人友善,要宽容他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而是要求我们要充分理解他人。
《南华经》中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是完全能够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首先是要促进家庭的和谐。
道教《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强调要“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以做到“室家合和”,“天垂福庆”。
其次,要以慈爱之心灵和诚信之行为对待他人。社会和谐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建立在相互尊敬、相互帮助和诚信友爱的基础上。富有者应帮助贫穷者,而不是使贫穷者越来越贫穷;不同人群之间应增进交流,促进理解。通过交流,既能发现彼此之间的共同之处,从而坚信人类文化有一些核心的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同时,我们又能深入地了解彼此之间的相异处,做到不失自我而又尊重、包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互利互惠,慈爱和同。
3、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高追求
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只有确保天地自然的平安,人类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因此,要追求社会的和谐,我们还必须树立起对自然的正确态度。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源自于“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万物都有按照道所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不要随意作践自然、毁坏自然。
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和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
《道德经》中教导我们说,应“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要顺应世界万物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不以人为的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无为而无不为。
上一篇:浅谈我对道家功法“性命双修”的体悟和认识!
下一篇:曹丕篡汉的过程是怎样的?在位期间又有哪些贡献?
相关推荐
07-20
1
浅谈我对道家功法“性命双修”的体悟和认识!
07-03
2
读完《活着》才知道:生活的苦难里,藏着4句人生箴言
07-01
3
修道为天下第一件大事,又为天下第一件难事,一步走错,就会误了性命!
06-30
4
神秘天书《周易》中,暗藏的十大生活智慧!
06-30
5
胤祹:康熙皇子中的“逍遥王”,以淡泊书写皇室异数
06-24
6
《太平广记》神仙. 卷三
06-21
7
心安,生活最美的姿态
06-19
8
神仙家的千古绝学,《周易参同契》的仙术自何而来!
04-26
9
修道的“两大难关”,一旦你闯过去,修道必成!其中一关由专食人精元的“尸虫”把守!
04-19
10
杨贵妃凭借哪三点迷倒唐玄宗?
04-06
11
六神无主中的“六神”什么意思?指哪六位神仙?
04-02
12
弘昼的下场:善终于府,逍遥一生
03-12
13
公平对决,三国哪些人能击败马超?除吕布外,仅一人可以做到!
03-04
14
神仙要收什么,才会保佑你?
02-16
15
《诗经》8句经典,蕴藏着丰厚的生活哲理
02-16
16
汉武帝求神仙均告失败,神仙宫甘泉宫最终变冷清
01-23
17
哪吒、杨戬、猪八戒,三位神仙谁的势力大?
01-08
18
想认清一个人,教你做到这四点就够了!
12-01
19
关羽和张飞一决雌雄,谁更厉害?对比这三点不难判断
10-06
20
8首经典诗词里,藏着你对生活的态度
发表
更多评论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文章
10416
今日
0
访问量
2030891
浏览排行
点赞排行
07-16
1
为何只有清朝采用秘储制度:历史困境与制度创新的双重驱动
07-15
2
宗泽与岳飞:抗金双璧的功业与历史定位
07-16
3
三毛自杀前:曾打电话求助好友,17年后遗书曝光,才知她自缢真相
07-16
4
岳飞不死会改变历史吗:一场跨越千年的历史思辨
07-16
5
后梁灭亡有多惨:权力崩塌下的血色终章
07-15
6
历史上魏藻德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有多惨?
07-17
7
刘备和刘禅、刘协、刘焉、刘璋、刘表、刘琦等人,都是什么关系?
07-18
8
钮祜禄·讷亲之子:隐入历史尘埃的家族余晖
07-17
9
章惇与苏轼:从挚友到政敌的北宋传奇
07-17
10
和珅赈灾时让粥里丢沙子 乾隆为什么还对此赞叹不已
07-17
1
马宫未任大司马:历史脉络中的官职辨析
07-17
2
曾布的婚姻与情感:一位北宋名臣的夫人之谜
07-15
3
汉末时期董卓为何进京?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07-15
4
芈月与义渠王:权力漩涡中的爱恨悲歌
07-15
5
崔涣与高适:唐代诗坛与政坛的平行轨迹
07-16
6
阙姓氏怎么读?阙姓的由来是什么?
07-16
7
践土会盟:春秋霸权的巅峰仪式与周礼体系的最后余晖
07-17
8
和珅赈灾时让粥里丢沙子 乾隆为什么还对此赞叹不已
07-18
9
朝鲜女人为什么只穿裙子?连金日成都说“裤子是男人穿的”!
07-18
10
汉末三国时期猛将是怎么排名的?典韦为何排关羽前面?
标签列表
紫禁城
(5)
赵云
(123)
景穆帝
(1)
太子
(75)
杨广
(34)
刘恒
(18)
皇位
(49)
汉献帝
(30)
皇后
(36)
朱高炽
(7)
李世民
(75)
武则天
(129)
战国时期
(32)
彭城
(10)
宰相
(63)
李白
(47)
项羽
(147)
蒙恬
(19)
吕不韦
(15)
储秀宫
(1)
慈禧太后
(14)
刘秀
(41)
赵国
(22)
高渐离
(1)
勾践
(25)
高延宗
(1)
慈航普度
(1)
观世音
(1)
秦王
(11)
圣人
(3)
张飞
(94)
刘邦
(218)
夫人
(71)
诗人
(41)
曹植
(21)
诸葛亮
(248)
司马懿
(98)
孙子
(16)
吕布
(110)
公主
(118)
网站分类
历史故事
历史考古
春秋战国历史
阿飞说剧
诗词雅言
命理易学唐老师
魁哥说历史
秦朝历史
汉朝历史
三国历史
诗然散文诗歌
命理研究
真九归医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明朝历史
外国诗歌精选
八字预测命理
道家古詩詞
清净的本源
佛答
WB
微博分享
QZ
QQ空间
QQ
QQ好友
WX
微信分享
CP
复制链接
分享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关闭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