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播剧《长歌行》中,赵露思饰演的李乐嫣以其温婉柔弱、惹人怜爱的形象深入人心。她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一生历经波折,情感之路尤为坎坷。而这位虚构角色的历史原型,正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幼女——新城公主。她的一生,是唐代皇室女性命运的缩影,既承载着无上的尊荣,也饱尝了世事的无常。
一、显赫身世:帝王之女的无上荣宠
新城公主生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小的女儿,也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公主。她自幼便备受父母宠爱,唐太宗中年得女,对其呵护备至。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怜惜她幼年丧母,更是将全部的父爱倾注于她身上。
八岁时,新城公主被封为衡山郡公主。这一封号极为特殊,因为唐朝礼制规定,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用于封爵。唐太宗却打破常规,将衡山郡作为封号赐予爱女,足见其偏爱之深。此外,新城公主还享有丰厚的汤沐邑,这是其他公主出嫁时才能享有的待遇,而她却在年幼时便已获得,进一步彰显了她的尊贵地位。
二、坎坷姻缘:政治漩涡中的情感悲剧
新城公主的婚姻之路充满了波折与无奈,她的三次婚约,均与唐代***势紧密相连。
第一次婚约:与魏叔玉的未了情缘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名相魏征病重,唐太宗亲临探视。为表对魏征的敬重与感激,唐太宗当场决定将新城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然而,这段婚约并未能长久。魏征去世后不久,其曾举荐的侯君集、杜正伦相继谋反,唐太宗因此怀疑魏征也有异心,一怒之下取消了新城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
第二次婚姻:与长孙诠的短暂幸福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为新城公主挑选了新的夫婿——长孙诠。长孙诠是长孙皇后的堂弟之子,玉树临风,一表人才。唐太宗本想为女儿操办一场盛大的婚礼,却因自己突然病逝而未能如愿。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本想让妹妹守孝一年便出嫁,但因朝臣谏言,只得等到守孝期满三年后才重新筹备婚礼。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新城公主终于与长孙诠完婚。婚后,两人感情和睦,琴瑟和谐,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长孙家族遭清洗,长孙诠被贬至巂州(今四川西昌市),并在途中被地方官员杀害。新城公主因此痛不欲生,整日以泪洗面,拒绝梳妆打扮,以此表达对丈夫的忠诚与哀悼。
第三次婚姻:与韦正矩的悲剧结局
长孙诠死后,唐高宗李治心疼妹妹,便为她安排了第三次婚姻,将她嫁给了京兆韦氏的韦正矩。韦正矩因尚主而连升八级,平步青云。然而,新城公主心中始终装着长孙诠,对韦正矩毫无感情。两人因此经常发生争吵,甚至传出韦正矩虐待公主的传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新城公主突然病逝,年仅30岁。唐高宗悲痛欲绝,认为妹妹的死与韦正矩有关,一怒之下下令杀了韦正矩,并以皇后之礼将新城公主安葬于皇陵,这是唐代公主中前所未有的殊荣。
三、历史评价:尊宠荣耀背后的无奈与悲哀
新城公主的一生,是唐代皇室女性命运的缩影。她身世显赫,备受父兄宠爱,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婚姻与命运。她的三次婚约,均与唐代***势紧密相连,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尽管她享有无上的尊荣与地位,但内心却充满了无奈与悲哀。
从新城公主的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窥见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虽外尊大义,不登叛人之党;而内怀专一,无亏字之兰泽靡加,尘弥之镜;铅罢饰,网缀回鸾之机。贯秋柏以居贞,掩寒松而立劲。”这段话表达了新城公主对丈夫的忠诚与哀悼,也透露出她内心的坚韧与不屈。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