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的后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可耻的小王朝。它的第一任皇帝石敬瑭,借助北方一个少数民族契丹贵族的势力才夺得了帝位。事成之后,他又把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并向它称儿称臣。所以,史学家称他为“儿皇帝”。他死后,儿子石重贵继位,不肯向契丹称臣,想改变过去的地位。于是契丹兴师来伐。腐败的后晋小王朝哪里是契丹的对手?东京城很快被攻破,石重贵和他的皇后都当了俘虏。
契丹本想从此入主中原,所以当年便改国号为大辽。但是,由于他们烧杀抢掠,不得民心,各地人民和将士纷纷树起抗敌大旗。最后,契丹终于被打跑,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节度使刘智远趁机当了皇帝,这就是后汉。
赵匡胤的父亲虽然在后汉王朝建立后仍在禁军中任职,但并不得意。这时,赵匡胤已经二十一岁了,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在禁军中已经干了三个朝代,可是有些什么成就呢?拼死拼活,还不是得不到升迁,儿以为..”
“你以为怎样?”
“儿以为,大丈夫想有所作为,必须自己闯出一条路子!”
“自己?怎么闯法?”
“这,我也说不清楚。”
父亲心想:小鹰不离窝,永远练不就搏击长空的翅膀,于是说,“行啊,出去闯闯也好.回头我给你准备点盘缠。”
母亲听说后还有些犹像,“儿行千里母担忧”嘛。父亲意味深长地说:“庭院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好男儿志在四方啊!”
不久,赵匡胤拜别双亲,离开东京,一路西行。他到过陕西、甘肃等地,不仅找不到伸展抱负的机会,连生活也成了问题。没有办法,又转身东行。
赵匡胤东颠西跑,得了一个教训,那就是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要想成大事,必须先投靠一个有势力的特别是-一个有兵权的人。他决定南下。
他首先到复州(今湖北沔阳县西南),想投在防御使(掌管一州军事)王彦超的麾下。王彦超是他父亲的同袍(指极有交情的友人),但是,不知为什么,王彦超并没收容他,只给他十贯钱,便打发他上路了。
为这事赵匡胤一直耿耿于怀。当他得了帝位之后,还曾经想找机会报复王彦超一下。不过,王彦超这人却也很会说话。他说:“如果我当时收留了万岁, 万岁会有今日吗?”赵匡胤想想也对,就原谅了他。此是后话,暂且搁过。
他又到随州(今湖北随县)投靠刺史(一州的行政长官)董宗本。董宗本倒是收留了他。只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却对这个穷小子瞧不起,经常无缘无故地欺凌他。有时还提些莫明其妙的问题,赵匡胤若对答不出,他便奚落番。特别是有一次他与赵匡胤在一一起谈论兵法,他不学无术,出言牛头不对马嘴。赵匡胤向他指出,他还不服气,无理强争三分。赵匡胤说到火热处,也不再对他谦让,据理驳斥,说得他哑口无言。他怒之下,要起公子哥儿的脾气来,拂袖而去。赵匡胤无法再呆下去,只得告辞了董宗本,又一个人上路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