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刘之变:南宋初年权力动荡的深层动因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一场由苗傅、刘正彦发动的兵变在杭州爆发,史称“苗刘之变”。这场兵变不仅迫使宋高宗赵构禅位给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更成为南宋政权初建时期政治生态的转折点。其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重矛盾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涉及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民族危机下的政策分歧以及军事将领的诉求表达。

一、统治集团腐败:权臣与宦官的专权乱政

苗刘之变的直接导火索是宋高宗赵构对权臣和宦官的过度宠信。建炎元年(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即位后,为巩固统治,重用投降派官员黄潜善、汪伯彦为左右相,同时宠幸内侍省押班康履等宦官。这些宦官仗势欺人,骄奢作乱,甚至强占民宅,引发军民强烈不满。例如,康履在杭州观潮时,“中官供帐,赫然遮道”,声势浩大,完全不顾百姓死活。

与此同时,权臣王渊因与宦官勾结而平步青云。他本因在扬州溃败中失职而应受严惩,但仅被免去枢密使职位,改任同签书枢密院事。这种“罚不当罪”的处理方式,进一步激化了军官和士大夫的不满。苗傅作为御营后军统制,自负有功却不得升迁,愤恨地说:“汝辈使天下颠沛至此,犹敢尔耶?”刘正彦虽为王渊提拔,但因赏赐不公,也对王渊心怀怨恨。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发动兵变,诛杀王渊和宦官,以“清君侧”。

二、民族危机下的政策分歧:逃跑主义与抗金诉求的冲突

苗刘之变的爆发,与南宋初年严峻的民族危机密切相关。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宋政权在金军的追击下仓皇南逃。赵构即位后,非但没有组织有效抵抗,反而一味妥协投降,甚至罢免抗战派领袖李纲,杀害上书议政的爱国士人陈东与欧阳澈。这种逃跑主义政策,导致金军长驱直入,扬州、杭州等地相继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苗傅在兵变发难后,曾揭榜市肆指出:“社稷存亡,悬于金人之手”,痛责朝廷“安然坐视,又无措置,即日两浙之民,遂有维扬之祸”。这里的“维扬之祸”,指的是建炎元年(1127年)金军突袭扬州时,赵构仓皇逃窜,导致十余万军民溺江而死,扬州城被付之一炬的惨剧。苗傅的布告揭露了南宋朝廷不抵抗政策所酿成的惨祸,也反映了广大军民对逃跑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

三、军事将领的诉求表达:对赏罚不公的反抗

苗刘之变的参与者主要是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他们对南宋朝廷的赏罚不公深感愤怒。王渊在军中口碑极差,他因搜刮民脂民膏而富甲一方,却在扬州溃败中因断后不力导致数万宋兵及战马失陷敌营。然而,这样一个人却因与宦官勾结而得到破格提拔,这无疑是对有功将士的极大侮辱。

苗傅和刘正彦作为将门之后,自负有功却不得升迁,对王渊的飞黄腾达心怀妒忌。他们利用军中对宦官和权臣的不满情绪,在军中散播不满言论,得到了广泛响应。兵变爆发时,苗傅的军队中大多是华北人,他们深知宦官的危害,因此一致要求诛杀王渊和受到宠信的宦官。这种诉求表达,实际上是对南宋朝廷赏罚不公的反抗,也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

四、兵变过程与结果:短暂胜利后的迅速失败

建炎三年(1129年)3月26日,苗傅和刘正彦趁宋神宗忌日百官行香祭祀之机,埋伏兵士,诛杀王渊,随后包围皇宫,逼迫赵构交出康履等宦官。赵构无奈,只好用竹篮将康履垂吊下城交给叛军,康履随即被腰斩。然而,苗傅和刘正彦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进一步逼迫赵构禅位给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并请隆祐太后垂帘听政。

然而,苗傅和刘正彦在兵变成功后,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来巩固政权。他们缺乏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没有意识到各地将领正在组织勤王军队前来讨伐。当张浚、韩世忠等将领率领军队逼近杭州时,苗傅和刘正彦被迫同意赵构复位,并仓皇出逃。最终,两人在建康被擒获,遭到凌迟处决。

五、历史影响:南宋政权的深刻反思与调整

苗刘之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对南宋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促使赵构对南宋政权进行整治,重新制定奖赏标准,限制宦官的权力,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其次,苗刘之变加深了赵构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心理。他意识到武将强大对皇权的威胁,因此开始频繁调动将领,削弱他们的兵权,以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这种政策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皇权,但也导致了南宋军事势力的日益衰弱,为后来的北伐事业埋下了隐患。

此外,苗刘之变还导致了赵构皇位的继承危机。兵变中,年仅三岁的皇太子赵旉受尽颠簸惊吓,不久后夭折。赵构也在逃亡金兵和此次兵变的惊吓中失去了生育能力,至此绝后。最终,南宋政权不得不从赵匡胤一脉的后裔中选择赵昚作为继承人,将皇位归还给太祖一脉,这也为南宋历史增添了一抹戏剧性的色彩。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11765
  • 今日 45
  • 访问量 2283383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