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使契丹回来不久,改任三司户部判官,兼京东转运使。后又改任工部员外郎、三司户部副使。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提升为天章阁待制(皇帝顾问的官),知谏院。谏院是朝廷的监察机构。它对朝政的利弊得失,以及文武百官的过错,都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包拯是一位有名的性情耿直、敢于劝谏而铁面无私的官员。由他来主持谏院,朝廷内外无不欢欣鼓舞。但也有人愤恨、畏惧和不满。
包拯刚到谏院上任,谏官陈旭、吴奎和御史里行唐介等人,就纷纷向他提出了三司使张尧佐的问题。
张尧佐,字希元,曾经担任过宪州和筠州的推官(地方 长官的助手)。宋仁宗康定年间( 公元1040年),他的侄女张氏在宫中被封为才人(妃嫔的称号)。张才人性情乖巧狡黠,很会探测别人的心意。因此,甚得宋仁宗的欢心。不久,张才人晋升为美人,接着又封为贵妃。由于张贵妃得到了仁宗皇帝的宠爱,所以,一些大臣们便把她娘家的人和亲戚大加提拔和重用。就这样,张尧佐便担任了实为计相(负责经济计划的副宰相)的三司使,主管国家的贡赋和财政。
张尧佐本是一个平庸之辈,没有从政的经验和才能。在他担任三司使期间,官员们拚命搜刮民财,赋税相当严重,因此,引起了老百姓的强烈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善于阿谀逢迎的官员,不但不指责张尧佐,反而为他拼命地歌功颂德,以求得宋仁宗和张贵妃的欢心。谏官陈旭、吴奎和唐介等人气愤不过,曾几次上书,但奏章都被压在谏院里。
包拯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心里很气愤。他分别与陈旭、吴奎、唐介等人商量决定,要以谏院的名义,由包拯出面亲自去劝谏宋仁宗,要求撤换张尧佐的的三司使。
包拯穿戴整齐便去垂拱殿朝见仁宗皇帝去了。垂拱殿内冷冷清清,太监说仁宗还没有来上朝。
此时仁宗正在寝宫里睡觉。辰时(古时计时单位,大约上午七点至九点)已过,日挂东南。张贵妃急忙唤醒仁宗说:“昨夜我跟你说的关于伯父的事,你千万要放在心上呀!”
仁宗微微笑:“放心吧,贵妃之言,岂能忘记!”
仁宗用过早餐,慢悠悠地来到了垂拱殿。早已在此等候的包拯和其他官员见到仁宗,急忙参拜问安。包拯跪拜在仁宗面前,说:“启禀万岁,张尧佐本平庸之人,不适于继续担任三司使。臣请万岁圣察,将张尧佐改调他任。”
“啊?”仁宗心里一惊。他看了看包拯,稳定了下情绪,然后问:“包爱卿何以劝谏寡人调任张尧佐呢?”
包拯直言不讳,将张尧佐如何无能,如何靠张贵妃和执政大臣的关系得任三司使,如何横征暴敛,百姓怨声沸天,以及财政空危,官员腐化等事,一一讲了出来。宋仁宗听了之后冷冷地说:“三司使未必象你说的那样吧!”
包拯非常严肃地说:“臣所言,句句实情。张尧佐任三司使,上违天意,下逆人情,长此以久必给前廷带来更大的危害。望万岁明察圣断。”
只因为张尧佐是爱妃的亲伯父,所以对他的问题,才有意祖护,不加追究。现在包拯直言揭破,他一时失去了主张,不知道怎么办。
包拯明知仁宗心里不高兴,但他还是忠心劝谅。他说,历代后妃之族,虽为有才能之人朝廷也不委以重任,何况张尧佐这个没有才能的人呢!接着,他又举出宋太祖的母亲昭宪皇太后杜氏来。他说昭宪皇太后功高德重,可是她的几个弟弟如杜审肇直到老年才得了一个节都使的官衔。张尧佐无功无才,一跃而成为三司使,人心不服,同时也有害于朝廷。
宋仁宗知道包拯讲的句句是实话,劝谏是诚心,但他并不想撤换张尧佐。所以,他总是支支吾吾,态度不明。包拯见此状况,强压怒火,只好退朝回去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