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历史考古
水玲师傅命理
诗词雅言
中國風水研究會
清朝历史
首页
/
诗词雅言
/
正文
2025-08-27 12:12
司马光:成由勤俭败由奢
司马光雕塑
宋朝名臣、史学家司马光一生清廉节俭,正道直行,严于律己,及于家人,曾作《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为美、清正自守,不可追求奢靡生活。父爱如山,深沉厚重,其言谆谆,其情切切。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训俭示康》全文)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表示,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奢侈是最大的恶行。他为什么要写《训俭示康》呢?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社会风俗习惯日益变得奢侈腐化,人们竞相讲排场、比阔气,奢侈之风盛行。为使子孙后代避免蒙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侵蚀,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以教育儿子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的家风,永不奢侈腐化。
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先写自己年轻时不喜华靡,注重节俭,现身说法,语语真切。接着写近世风俗趋向奢侈靡费,讲究排场,与宋初大不相同,复举李文靖、鲁宗道、张文节三人的节俭言行加以赞扬,指出大贤的节俭有其深谋远虑,而非侈靡的庸人所能及。进而引用春秋时御孙的话,从理论上说明“俭”和“侈”所导致的必然后果,使文章更深入一层。最后连举6名古人和本朝人的事例,又以正反两面事实为据进行对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俭能立名,侈必自败。末尾以“训词”作结,点明题旨。全文说理透辟、有理有据、旨深意远,反复运用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01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在司马光看来,节俭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奢侈也不只是陋习,更是一项罪恶。“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奢侈会膨胀人的欲望,使居官位者腐化堕落,无权势者铤而走险。在文中,司马光精心选取6位古人及一名当朝者的成败荣辱事例,耐心细致加以点评。作为史学大家,他善以人为镜,以史为鉴,用深邃的历史目光观照现实,指出尚俭崇廉是事业、人生的福祉,而奢侈纵欲则是败家、丧身的祸端。振聋发聩,令人深省。
优秀的品质总是如影随形,节俭往往会催生廉洁,而廉洁亦会提高威望。为官者把俭朴和廉洁的关系理清楚了,节欲戒奢、戒奢从俭、以俭养廉,也就掌握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因此古时官吏的升迁考核,常将能否“节俭”作为一项基本内容。
02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由节俭转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转入节俭就很难了。奢侈一旦成为习惯,要想纠正很费事,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习惯了好的日子,就再也不能适应艰苦的岁月。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叫“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
我们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及至贪得无厌的奢求,必须加以节制。如果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过度地放纵奢侈,没能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会使自古“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成为必然,必然会出现“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的情况。
03
成由勤俭败由奢
勤俭使国家兴盛,奢侈使国家衰亡。春秋时期,戎王派使者由余去见秦穆公。秦穆公听说由余是个贤士,就向他请教说:“我常常听人谈论圣人治国之道,但没亲眼见过。请问先生,古代君主使国家兴盛和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由余回答道:“臣尝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意思是说:我曾经听说勤俭使国家兴盛,奢侈使国家衰亡。
秦穆公听了,不高兴地说:“我虚心向你请教兴盛之道,你怎么用‘勤俭’二字来搪塞我呢?”由余说道:“我听说,过去尧虽身为天下之主,却用瓦罐子吃饭、饮水,天下部落没有不服从他的。尧禅位于舜,舜开始讲究起来,用精雕细刻的木碗用餐,结果诸侯认为奢侈,国内有13个部落不服从他的号令。舜禅位于禹,禹则更加讲究了,制作了各式各样精美的器皿供自己享用,奢侈得更加厉害了。结果国内有33个部落不听从他的号令。以后的君主越来越奢侈,而不服从号令的部落也越来越多。所以我才说勤俭是兴盛之道,奢侈是败亡之源。”这一番话说得秦穆公连连点头称是。
此后,唐代诗人李商隐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后来,“成由勤俭破由奢”演变为“成由勤俭败由奢”,并作为谚语流传下来,告诉人们,勤劳俭朴有助于事业的成功,贪图享受则会带来严重的恶果。
历史上无数事实反复证明:艰苦奋斗必得善果,骄奢淫逸必遭祸端。因此,司马光对物质生活的态度,令人感叹,他身居高位,却清正自守、克己奉公。人的物质观往往就是他的价值观,最能反映其人格境界和做事方向。司马光所处时期,经济繁荣、天下承平,士大夫们沉迷享乐,竞相以奢华为荣,而司马光独能保持头脑冷静,居安思危,此家训既是诫子,亦是表白自己不与世人同流的清慎品格。据《宋史·司马康传》载,司马康成年后,为人审慎俭素,为官清廉方正,“途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为司马氏子也”。可见,司马光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后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皆有其节俭清廉之风。人皆爱其子,但相较于司马光的以俭为美,清白传家,有些人的教子观何其短视,只知为后辈积聚物质财富,却不知为其精神添加滋养。当下不少“官二代” “富二代”鄙言陋行令人侧目,其中既有家庭教育缺失之因,亦是家长自身不正,难以作范。如此即便纵有一时泼天富贵,又岂能恒长久远?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虽为家训,然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当超越一家一族之界限,成为天下人砥砺修身的警世恒言。做人当以俭为本、以俭为美、以俭为上!
上一篇:风水宝典:黄妙应<<博山篇>>
下一篇:戊土,2023癸卯年运势
相关推荐
06-09
1
苏轼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探因及变法弊端分析
06-08
2
王安石与司马光:从挚友到政敌的变迁
04-22
3
上官尚光:被“司马光砸缸”光芒掩盖的宋代风云人物
03-30
4
司马光砸缸讲的是什么故事?主人公又是谁?
08-03
5
司马光的简介,司马光写了什么书?
05-10
6
司马光砸缸讲的是什么故事?司马光救的是谁?
发表
更多评论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文章
12099
今日
20
访问量
2387678
浏览排行
点赞排行
08-24
1
马皇后一句话救了宋濂——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求情无果
08-24
2
伊朗是如何从逊尼派转向什叶派的?
08-22
3
陈圆圆:乱世红颜的浮沉与悲歌
08-22
4
唯有食伤才是灵魂和情感所在
08-23
5
袁中道:晚明文坛的性灵之音
08-23
6
赵匡胤与周娥皇:野史浪漫与历史真相的碰撞
08-22
7
大顺朝:李自成与明末农民起义的巅峰与终结
08-23
8
姜维支撑蜀汉:孤臣血泪铸就的二十载坚守
08-23
9
宋英宗短命之谜:权力漩涡中的身心崩塌
08-23
10
王安石变法:理想与现实的撕裂——从民生视角审视变法之弊
08-24
1
伊朗是如何从逊尼派转向什叶派的?
08-21
2
呼韩邪单于娶昭君时年龄考:历史迷雾中的权力与命运交织
08-21
3
昭哀后:从乱世遗孤到西汉尊荣的家族符号
08-21
4
贾诩断腿之谜:历史与传说的交织
08-21
5
高平陵之变:中国历史转折中的权力重构与制度震荡
08-21
6
杨坚对独孤曼陀:一场被时代裹挟的“错位情缘”
08-21
7
诗酒江湖终陌路:李白与高适绝交的诗句背后的历史褶皱
08-21
8
唐朝东阳公主的婚姻:一场跨越贞观与武周的政治联姻
08-21
9
乱世逐鹿:侯君集踏入李世民幕府的崛起之路
08-21
10
宁王朱宸濠与娄妃的儿子:历史迷雾中的悲剧命运
标签列表
紫禁城
(5)
赵云
(130)
景穆帝
(1)
太子
(79)
杨广
(35)
刘恒
(20)
皇位
(56)
汉献帝
(32)
皇后
(36)
朱高炽
(9)
李世民
(82)
武则天
(139)
战国时期
(32)
彭城
(11)
宰相
(68)
李白
(55)
项羽
(155)
蒙恬
(19)
吕不韦
(17)
储秀宫
(1)
慈禧太后
(17)
刘秀
(42)
赵国
(22)
高渐离
(1)
勾践
(26)
高延宗
(1)
慈航普度
(1)
观世音
(1)
秦王
(12)
圣人
(4)
张飞
(96)
刘邦
(232)
夫人
(73)
诗人
(44)
曹植
(21)
诸葛亮
(283)
司马懿
(122)
孙子
(16)
吕布
(117)
公主
(126)
网站分类
历史故事
历史考古
春秋战国历史
阿飞说剧
诗词雅言
命理易学唐老师
魁哥说历史
秦朝历史
汉朝历史
三国历史
诗然散文诗歌
命理研究
真九归医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明朝历史
外国诗歌精选
八字预测命理
道家古詩詞
清净的本源
佛答
WB
微博分享
QZ
QQ空间
QQ
QQ好友
WX
微信分享
CP
复制链接
分享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关闭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