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搜集得差不多了,写起书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私人修史,这是要担风险的事,再说崔鸿是政府官员,白天要办理公务,只有在衙门里处理完行政事务以后,才能回家写史。几年的心血,搜集到的近三十部国别史,为他撰写《十六国春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这些国别史体例不统,年号不统一(各用本国帝王年号),繁简不适当,错误也很多。

崔鸿参照各种不同的材料,互相映证。每件事情发生的年代、经过,他都要核对, 然后该详的详,该略的略,把缺漏的补上,错了的改过来。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他一定要搞清楚来龙去脉才下笔。
他在编写过程中统一采用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提携各件大事。纪传体,是编写史书的一种体裁,它创始于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用“本纪”叙述帝王,兼以排比大事;用“世家”叙述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以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等;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的原委;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

适应新的历史情况,崔鸿不拘泥于旧套,他以晋王朝为主,纵观全局。当叙述十六国历史时,先用晋王明的纪年,当某个国家建立年号后,就改用该国的年号,这样,便于人们看出历史发展的线索,虽是十六国分开写,人们读起来却有整体观念。他把十六国的国史都改名为“实录”,十六国帝王的“本纪"都改为“传”,统称为《十六国春秋》。“实录”,古人称之为“信史”,意思是真实可靠的记载。将十六国的国史改名为“实录”,这固然反映了崔鸿以晋为正统的观念,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力求忠于历史事实的严肃的创作态度,还可以看出生活在南北分裂时期的作者,始终认为南北中国是一个整体,盼望统一的心情。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自从拿起笔来写《十六国春秋》,崔鸿就没有一天停过笔。为了静心写作,每天处理完公务,他就闭门写作。三伏天,他挥毫疾书,汗流浃肯,也不愿出去吹吹风;三九天,为了节省钱,他不烤火,手冻僵了,就送到嘴边呵呵热气,继续写作。砚池里的水结冰了,用笔轻轻地挑开冰花……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