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强辩,秦穆公退兵

赢家影艺网讯 郑文公姬捷一向依附楚国,在城濮之役中助楚攻晋,这是晋伐郑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是重耳与姬捷,有很深的宿怨。重耳在晋国内乱流亡时曾经过郑国,郑文公不予理睬。郑大夫叔詹曾劝谏郑文公对重耳应该以礼接纳,说重耳甚贤,其随从都有大臣之相,应预为结好,不可轻视。郑文公说:“诸侯各国逃难的公子很多,怎么招待得过来。”事情还是坏在叔詹上,他说:“如实在不肯接纳,那就不如杀之,免得留下后患。”郑文公也不采纳,重耳吓得赶紧逃走,害怕叔詹劝谏不听会自己动手。现在两罪归一,决定对郑国用兵。晋军元帅先轸说:“对付一个郑国,晋兵足以够用。郑为晋国咽喉,齐桓公称霸就先降服郑国。若使秦国共伐,秦必争之。”文公说:“郑邻于晋而远于秦,攻打郑国,秦国不会有什么利益。”于是别的诸侯都不约,只邀秦穆公率兵共同伐郑。

郑国自郑庄公以后,国势日渐衰落,到了郑文公之时五个儿子都不成器,作乱早死,郑文公一怒之下,把群公子全部赶出郑国,包括先王的儿子。公子兰是文公庶弟,投奔晋国,因为怨郑而附晋,深得晋文公喜爱。公子兰时时请求晋文公帮助他立为太子,这也是促成伐郑的原因之一。

周襄王二十二年九月甲午(公元前6 3 0年7月2 5日),“晋侯、秦伯围郑,因他无礼于晋,而且背叛楚国。”晋兵在函陵结垒,秦军在汜南扎营,筑长围而守之。

两大攻一,在秦、晋面前郑既弱又小,如二虎搏羊,胜负之数自然不难预料。郑文公又是个鄙吝之君,贪昧少恩,接到郑军连败四面被围的急报,非常震恐,忙召集群臣计议保国之策。郑文公问:“烛之武为谁人!”佚之狐道:“即臣昔日荐之于君而屡不见用者,现为圉正(即养马之官)。”文公很为犹豫地问:“其人有何能,而能退强秦之师?”

佚之狐又道:“其人何能,臣亦不能窥其藩篱。至于经天纬地,迥悉出微,举国在位者恐怕无人能逾其智。臣愿以身家性命担保,主公若召用其人,加其官爵,使之前往秦营,必能奏意外之功。”郑文公再没有其他办法,平时重用的人到关键时候一个也派不上用场,只得听信佚之狐之言召见烛之武。

郑文公费了很大劲,封烛之武为亚卿。以亚卿的身份出使秦营,很可能因为不受重视,而很难顺利地说动秦师。烛之武因为官职不高,不能仪容整齐,阵容可观地带着符节出使秦营。当夜,命军士以绳索把自己缒下东门,单身前往秦营。

守营的秦军见他自称是宋使,而又不带符节,没有严整的车辆和随从队伍,非常轻贱他,把守辕门的兵既不为他通报也不许他人见。烛之武就伏地大哭,用哭声来惊动秦营,唤起秦君的注意。秦穆公夜晚在营中听到大哭的声音,就问是谁人。武士回禀说是有人自称宋使,要来求见,因不予放入而哭。秦穆公命带来相见,见烛之武是个老耄之人,问道:“所哭为何事?”烛之武以舌辩之能回道:“哭郑国之将亡耳!”穆公又问:“郑国要亡,汝就敢在我营外号哭?”烛之武挥泪道:“老臣不独哭郑,也兼以哭秦。郑亡不足惜,独可惜者秦耳!”穆公很恼怒:“吾国有何可惜?尔言不合理,即当斩首!”

烛之武对于穆公的威胁,却毫无惧色,伸出手叠着两个指头说道:“秦、晋合兵攻郑,郑亡,是不用言讲的事了。然而郑亡若有益于秦,老臣又何敢言?不唯无益,又且有损,君何劳师糜财,而为他人劳役乎?”秦穆公被烛之武的话打动。“汝言无益有损,是何意?”烛之武进一步阐明“郑在晋之东界,秦在晋之西界。秦与郑东西相距几千里,东隔于晋,南隔于周,能越周、晋而有郑地乎?郑虽亡尺土寸版皆为晋有,干秦何与?秦、晋毗邻,并为强国,今秦助晋侵郑,晋益强而秦即弱矣,无异于割肉喂虎反将自噬。为人兼地而自弱其国,智者计不出此。”烛之武又说:“臣闻两雄不并立,且夫晋矫情不义之国也,彼惠公曾以河外五城许君,归而背之,君所知也。今之晋君又为君所立,君之施惠于晋者累世矣,臣不闻晋有分毫之报于君乎?晋侯(指晋文公)自复国以来,增兵设将,日务兼并为强,今日拓地于东,既亡郑矣,焉知其异日不拓地于西,患且及秦。君之闻假途灭虢之事乎?借虞之力以灭虢,旋即反戈而中虞。虞公不智,助晋而灭虢,亦自灭耳,可不鉴哉!君之施晋不足恃,晋之用秦不可测,以君之贤智而堕于晋之术中,此臣所以痛哭者也!”烛之武将叠起的两指收起一个,清清楚楚地讲明了灭郑对秦国没有好处,而有害处。秦穆公已不觉悚然色动,连随军而来号为智臣的百里奚,也张口结舌不作一语。烛之武又道:“邻国之厚,君之薄也。为何用亡郑之计以赠邻?今若舍郑,宽以目下之围,不惟寡君感激,举国上下亦无不念君之厚德,如秦异日如有东方之事,行李往来。粮秣供给,寡君敢不搜索郑国的财赋以从、为东道主,箪食壶浆以迎秦师乎!”

烛之武收回第二个指头。秦穆公大悦,连百里奚也不得不连连点头,心悦诚服地说:“子之所议,正吾之所漏矣!”秦穆公立即下令班师,与烛之武歃血为盟。秦、郑达成协议,不仅撤军,还派三将杞子、逢孙、杨孙率兵三千帮助郑国守城。

秦国不告而秘密地班师而去。晋文公很气怒,孤偃请求派兵追击,文公说:“不可。

寡人昔赖其力,以抚有社稷。因人之力而忘之,不仁;失其旧好,不智;以乱易整(指两军整师而来,互攻心乱),不武,吾其还也!”晋文公也决定班师回国。

晋文公不想同秦军互相攻击让人笑话,派人到郑谈明条件,必欲得叔詹为戳,立公子兰为太子。叔詹闻讯说:“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文公的五个儿子皆因宠作乱早死,子兰作为庶弟继位名正言顺,又可邀晋国之欢,于是郑文公便答应了晋国的要求。晋文公赚足了面子,才收兵解围返回晋国。

烛之武以明智的眼光,洞见幽微的能力,清楚透彻的辩才,从秦晋两国都未觉察而又客观存在的隐痕人手,先以危言耸听之策打动穆公,使其急欲探寻究竟,可谓高明之举。

随后他引羊入圈,层层剖析利害,以寻缝劈石之力,条理分明地指明灭郑不如存郑的道理,使穆公口服心服,离间了两国联盟。

最后又许之以利、动之以情,答应作将来秦国对东方用兵的东道主,使穆公欣然许诺撤军,并派三将带兵助郑完成防守使命。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15679
  • 今日 0
  • 访问量 3068795
  • 浏览排行
  • 点赞排行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