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最终能威震华夏只是靠擒于禁斩庞德吗?真相是什么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名将,被后世崇为“武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襄樊之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也即发生在襄樊一带,所以得名。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援樊城,却遭遇了“霖雨”、“汉水泛溢”,以致于水淹七军。

在此基础上,关羽趁机乘船进攻,俘获于禁等人,重创曹魏,威震华夏。在很多人看来,关羽只是抓住于禁斩了庞德,却达到了威震华夏,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如果这样就是威震华夏,那么黄忠斩杀夏侯渊,帮助刘备赢得汉中之战的胜利,也可以称之为威震华夏。那么,问题来了,襄樊之战中,关羽凭什么就能“威震华夏”。

对此,在笔者看来,襄樊之战中,关羽之所以能威震华夏,主要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一、斩杀庞德,俘获于禁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汉中,庞德随众投降。曹操素来听说庞德骁勇善战,于是拜庞德为立义将军,封为关门亭侯,食邑三百户。由此,对于庞德来说,虽然还不能说是一流名将,至少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武将。

与此相对应的是,于禁则是曹魏排名非常靠前的武将。在曹魏五子良将中,只有于禁一人被曹操授予了假节钺的权力,而在蜀汉将领中,恰巧也只有关羽一人被刘备授予假节钺,这意味着于禁和关羽都可以代表天子出征,在战场上真正做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于禁被关羽俘获,可以类比蜀汉武将中的张飞、赵云被对方俘获,这自然是一件让曹魏震动的事情。

二、水淹七军,让曹魏损失3万精兵

在襄樊之战中,于禁率领的七军,一军大约为4000人,加上于禁直属的士兵,总共约为3万人。在正史中,蜀汉不过10万大军,也即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只能率领数万兵马。因此,虽然曹魏家大业大,但是,这3万精兵依然会让曹操心疼不已。此消彼长的时候,曹魏少了3万精兵,本来只有3万兵力的关羽,则增加了一倍的兵马,这对于曹魏的威胁,自然也就更大了。

三、曹魏腹地出现了响应关羽的势力,很可能会和关羽里应外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也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十月,侯音、卫开等在宛城反叛,庞德领军与曹仁共攻拔宛城。也即曹魏腹地的叛乱,成为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之一。好比明朝内部出现李自成等起义势力时,后金(清朝)自然要趁机攻打明朝,以此让明朝顾此失彼。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冬,十月,魏王操至洛阳。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 公元219年十月,陆浑民孙狼等苦于徭役,叛上作乱,南附关羽。自许都以南的诸多山贼纷纷遥受关羽印号。甚至连曹魏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靠了关羽。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这意味着曹魏都城许昌的周边地区,马上就要归降关羽了。进一步来说,只要关羽大军突破了襄樊这道防线,加上这些势力的响应,想要攻破许昌这座都城,显然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而这,是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伐中原,都无法达到的程度。

四、襄樊到许昌距离不远,并且中间大部分是平原地区

最后,从地图上可以发现,襄阳到许昌的距离,是比较近的,中间主要隔着南阳等地。更为关键的是,在襄阳和许昌之间,基本上都是平原地区,适合大军推进。也即许昌和蜀汉都城成都不一样,就后者来说,拥有巴蜀山川之险,比如蜀汉灭亡时,姜维就在剑阁挡住了钟会的10多万大军。但是,就许昌来说,则没有这样的地形优势。在于禁率领的七军被俘获后,曹仁镇守的樊城已经岌岌可危了,只要樊城被攻破,关羽距离包围许昌这座都城,显然只有一步之遥了。

因此,曹操一度想要迁都了,而就汉中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魏一方尽管损失惨重,但是,对方都无法直接威胁到自己的腹地。不过,在襄樊之战,关羽真的威胁到了许昌这座都城,所以说关羽威震华夏,显然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十分符合当时情况的。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16039
  • 今日 45
  • 访问量 312546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趣知道 - 提问与分享,人人都是知识分享家 | Quzhidao.Com地藏孝亲网--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给农网地藏经顺运堂 - 专业家居风水布局,八字命理分析,助您家宅兴旺,运势亨通弘善佛教网-传播正信正知佛法的佛教网站国学在线 - 国学网,国学学校,国学经典,国学地图品读名篇佳句,涵养诗意人生 - 古诗词网哦嘿养殖网 - 热门乡村养殖发展项目_养殖技术知识分享生死书 - 佛教文化传承与生命智慧探索平台地藏论坛-佛教网络净土_佛法综合社区生死书生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