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历史故事/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失败的真相是什么?为何会这样
  • 2024-10-30 10:00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失败的真相是什么?为何会这样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为建文。今天历史名人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靖难四年,朱棣以八百私兵起家,对抗拥有整个天下的建文帝,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整个过程说起来轻松,实则惊险无比,曾数次经历生死。即使朱允炆削藩策略存在问题,但以整个天下对抗北平一地,朱允炆无疑是占据有决定性优势的,可为什么最终战败的却是朱允炆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朱允炆太过心急,皇位并不稳固

新帝登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毫无疑问,肯定是先稳定皇位,然而朱允炆继位之后,在提拔了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之后,便心急火燎的开始了削藩。这一做法至少导致了两个问题:

1、皇位不够稳固: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朱允炆继位之后提拔“方黄齐”等人没有问题,但如果仅仅是提拔几个心腹,是根本无法彻底稳固皇位、掌握朝政的,而朱允炆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在朱允炆看来,自己既然是皇帝,那么所有朝臣都必须无条件的效忠于自己。正因为朱允炆没有彻底稳固皇位,这导致在靖难之役中真正站在他这一边的朝臣并不多,而在外的将领更是少有主动勤王者。

2、削藩太过心急,人心不稳: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然而就在朱元璋去世还不足一月的情况下,他便开始了削藩大业,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以谋反罪名削周王朱橚,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仅仅八个多月后,又连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全部废为庶人,更是导致湘王举家***。又两月,再削岷王朱楩。在朱元璋去世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文帝就先后将五位秦王削为庶人,更是导致其中一位举家***,这让天下人怎么想?这也是朱棣能够迅速俘获人心的原因之一。

朝政混乱不堪,应对措施失当

1、用人不当,导致朝政陷入混乱。深受建文帝宠信的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博学大儒,但这三人又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典型的书呆子。他们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极为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也没有领导才能,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往往限于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尤其是方孝孺,他极为推崇“周礼”,因此他建议皇帝应该根据《周礼》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结果以恢复周礼为目标的一系列改革,不仅导致了大量朝臣的反对,更使得建文初期的朝政完全陷入了混乱之中。

2、应对不当,使朱棣迅速获取人心。朱棣起兵,是打着“遵祖训,清君侧”名义的,这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道德制高点,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那就是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汉景帝当时果断杀掉了晁错,从而坐实了对方的反叛行文,而建文帝由于在继位初期的一系列昏招,导致能够为他所用的人才极为有限,因此他并不愿意杀掉“方黄齐”三人,这使得朱棣可以一直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大张旗鼓的收买人心和获取支持。

用人不当,屡失良机

在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先后启用了三任统率,然而他所选择的三任统率,非但没有剿灭朱棣,反而屡失良机,使得朱棣逐渐壮大了起来。

1、第一任统帅,耿炳文。耿炳文算的上是一员老将了,然而其实力实在有限,不过“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在功臣名将相继陨落的情况下,他是朱允炆能够任用的为数不多的老将了。然而耿炳文显然不是朱棣的对手,双方交战后耿炳文果然战败,之后只好退守真定。

2、第二任统帅,李景隆。靖难之役中,李景隆应该算是朱棣一方最大的“功臣”了。李景隆是开国名将李文忠之子,然而“虎父偏偏生了犬子”,李景隆虽有练兵之才,却并无统兵只能,在他的率领下,朝廷不仅错过了击败朱棣的最佳时机,更是先后损失了多达50万军队,终于使得拥有强大后盾的朝廷出现了兵源短缺。

3、第三任统帅,梅殷。在李景隆先后遭遇两次惨败之后,朱允炆终于用驸马梅殷取代了李景隆,更是将京城周边军队抽调给梅殷,让其镇守淮安。然而梅殷果然就驻守在了淮安,朱棣大军在附近交战,他不闻不问;朱棣大军南下渡河,他仍然不闻不问;朱棣大军抵达南京,他还是不闻不问。

其实当时朝廷并非无将,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色的平安、徐辉祖、瞿能等人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不得不说是朱允炆在用人方面的失误。

更可笑的是,在朱棣大军已经杀到南京城下之际,朱允炆竟然再度启用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镇守金川门,结果李景隆和朱橞两人大开城门,放燕军入城,固若金汤的南京城就此失守。

更新于:9天前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3275
  • 今日 15
  • 访问量 31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