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张謇16岁考取秀才,32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学问家、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他弃官经商,从1895年秋天起,开始了艰难的筹办纱厂的活动。
张謇原计划在通州、上海两地进行集股,以“商办”名义招6000股,每股100两银子,共60万两白银,先办纱机2万绽。但是,旧中国长时期处于闭关自守状态,人们对“工厂”是怎么一回事都还不知道,民间集股的设想很快化为泡影,张謇只好向官府寻求帮助。
恰好,清政府官方有一批积压了3年无人问津的纺纱机急望脱手,这批纱机是从英国购买来准备办湖北纺织官局用的,共有纱绽4.8万枚。有关人士与张謇商议后,将纱机作价50万两,把入股张謇的大生纱厂,另招商股500万两,把大生纱厂改“商办”为“官商合办”。但商人们对官府疑虑重重,纷纷反对“官商合办”方案。张謇思虑再三,求得老友张之洞的帮助,把折价50万两的官机分一半给张謇的大生纱厂,将大生纱厂的总股本降为50万两,把“官商合办”改为“绅领商办”。这样,张謇只需再招股25万两即可。几经周折,大生纱厂终于在1899年5月23日正式开车。
开工之后,资金周转是个大问题,按每季度周转一次计算, 最少需36万两!张謇东奔西跑,无法筹到这笔巨款,只好背水一战,拼命地纺纱,尽快地卖纱。张謇的无奈之举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苍天不负有心人。”这一年,织户们都改用机纱织布,传统土纱无人问津,因此,纱价扶摇直上,大生纱厂大难不死,总算是站稳了脚。
然而,张謇的头脑并没有发热,他深知要使企业发展必须以先进的科技作保障。当时,英国是纺织技术最高的国家,有大量纺织人才。张謇以重金礼聘了一名英国专家来纱厂参与管理,使纱厂的棉纱质量日益提高,不但超过了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还把日本纺织品一步步地逐出了市场。在此基础上,张謇吸收了世界上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大力发展多元化的企业经营体制。到1920年前后,大生纱厂已发展成为拥有农、工、商几十个企业的大生财团,这些企业互相支援、同舟共济,使“大生”立于不败之地。
张謇不计个人名利,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建立起民族资本的实业来抵制外资的人侵,功垂千古。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