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起源有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其根源是民间开灯祈福的古老习俗。根据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在西汉的时候正月十五就受到了重视,不过元宵节正式成为全国民俗是在汉魏字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有关,唐朝的时候中外文化交流的比较多,佛教比较兴盛,老百姓会在正月十五“燃灯供佛”,唐代开始,元宵节张灯就成为了法定的事情。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可以称之为上元节、灯节、元夜。古代人称“夜”为“宵”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所以正月十五那天称为“元宵节”。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元宵节的习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仍然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祭门、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还有其他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是汉文帝为了纪念“平吕”。刘邦死后(汉高祖)吕后的儿子刘盈成为了汉惠帝,汉惠帝时候吕后管理朝***成了吕氏的天下。吕后死后,所有吕氏害怕受到排挤和伤害,就在吕禄的家中谋作乱的事情,想要夺取刘氏江山。刘氏宗室齐王刘襄知道了这件事情,就联系周勃(开国老臣),陈平一起讨伐吕氏,最终平定了“诸吕之乱”。平定之后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汉文帝)。汉文帝将平定“诸吕之乱”的当天,也就是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每一家都张灯结彩,表示庆祝。
第二个传说是,在元宵节的时候上古民众拿着火把在田野间驱赶虫兽,希望能够减轻虫害,会有一个好的收成。现在还有一些地区的人会在正月十五用树枝做成火把,拿着火把在田间跳舞。
第三个传说就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岁时杂记》中记载说,元宵节燃灯的习俗是因循道教的陈规。汉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并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和水官解厄的说法。上元是天官正月十五,中元是地官七月十五,下元是水官十月十五。三官正好与时节相配,并规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起来称之为“三元”。所以正月十五可以称为上元节。《梦梁录》中记载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所以要燃灯庆祝。
第四个传说是明帝敬佛。在东汉明帝时,佛教首次传入,当时还没有产生影响。有一天,明帝梦到了一个金色的人,正准备问这人来自哪里的时候,这个金人就飞向空中,消失在了西方。第二天明帝就派人去印度取经,并建造了一座寺庙收藏经书、供佛雕安身。佛教认为佛能驱走黑暗,明帝就让每家每户都张灯结彩,就有了“灯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起源其实也是源自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