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雅言
明朝历史
五代十国历史
唐朝历史
三国历史
清朝历史
首页
/
诗词雅言
/
正文
2025-09-08 12:17
倚杖听江声,杖与苏轼的身心依托
“杖”在苏轼作品中出现70余处,如“倚杖听江声”“竹杖芒鞋轻胜马”等,多写其拄杖而行,并集于贬谪黄州后。但前人对此探究较少,下面则对苏轼拄杖背后的深意予以揭示。
“杖”的图案最早现于甲骨文。《说文》曰:“杖,持也”,段玉裁注:“凡可持及人持之皆曰杖”,即由表动作的“持”可引申为名词的手杖。杖的最初作用乃助力行走,因老人常用,遂渐成年老象征,如《礼记》以“杖家”“杖乡”“杖国”指代各段年龄;又隐士高人常策杖游山林,杖逐成隐逸符号,如左思《招隐诗》“杖策招隐士”、陆云《逸民赋》“世有逸人……杖短策而遂往”等;后佛教传入,杖成顿悟修行工具,如《坛经》载:“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可见,“杖”由动词变名词,并渐从实用器物发展成象征符号,其丰富寓意,为解码苏轼的拄杖行为提供线索。
一是杖乃苏轼的身体依靠。首先,苏轼贬至外地,常需面临自然的挑战。黄州、惠州、儋州皆处多山湿热之地,他于此深有体会:黄州“乱山环合水侵门”“江城地瘴蕃草木”,惠州“槎牙乱峰合”“海国困蒸溽”,儋州“千山动鳞甲”“天低瘴云重”,多山则行走困难,湿热遂容易致病,苏轼因而常被疾病缠身(“叹息无言揩病目”“病瘦独弥年”“病怯腥咸不买鱼”)。此时,杖的支撑尤显必要,所谓“借杖扶衰疾”,靠着竹杖,病躯才得以在崎岖山地行走(“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更万山”“曳杖不知岩谷深”)。
其次,生活窘困迫使其亲自耕作。苏轼贬黄州时经济拮据(“哀哉知我贫”)、生活艰难(“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不得不拓荒耕种,即“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后在惠州、儋州亦相似。而躬耕田亩带来的疲累也在消磨其身体(“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于是他对杖愈加依赖,常拄杖前往耕作(“扶老向良田”),或用以挑菜(“拄杖闲挑菜”),或倚靠休息(“杖藜可小憩”),可谓实用方便。
再者,苏轼喜酒易醉。东坡好酒,但不胜酒力,每饮必醉,醉则随处而卧(“春夜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少休”“谁能伴我田间饮,醉倒惟有支头砖”)。此时,若一杖在手,便可作搀扶用,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倚杖听江声”,暗示他一路酒醉归来,全赖手中竹杖;“垂白杖藜抬醉眼”,写其醉眼朦胧、拄着竹杖勉强支撑的模样;“有酒我自至……杖屦聊相从”,道出其赴邀饮酒须有杖相随。
以上,苏轼刻画了一个因恶劣环境、困窘生活、饮酒习性,不得不拄杖而行的老弱衰病形象,此与其早年意气风发、年少轻狂的模样迥异。然身为作者,苏轼实掌握书写权,他有意矮化自己,以区别从前。就其意图看,更多是想以衰老之貌来示弱,表明自己渐收锋芒、走向成熟,以便得到皇帝宽恕。如他离开黄州时道:“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帏”,感恩皇上,终究还是怜恤他这个衰病之臣,由此证明其形象塑造之成功。
二是杖乃其心灵依托。首先,杖使惊魂未定的苏轼得以心安。初到黄州,刚经历乌台诗案的他,如同惊弓之鸟(“惊起却回头”),恐惧不安,面对“功名定难期”的未卜前程和“暗蛩泣夜永”的鬼魅环境,他常如幽人般“无事不出门”“归来闭户坐”,试图与外界隔绝,以缓解内心惊恐。“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通过闭门拄杖,他暂得一个独立安全空间,心灵得以依托;后偶尔外出,尽管眼前仍是“林断山明”“乱蝉衰草”,但因有杖相伴,他亦可暂时心安,获得片刻栖息(“杖藜徐步转斜阳”)。
其次,杖陪伴着漂泊孤独的苏轼。他屡遭贬谪,在近20年里远离庙堂和家乡,从黄州的“我今漂泊等鸿雁,江南江北无常栖”、惠州的“我自飘零足羁旅,更堪秋晚送行人”到儋州的“吾生如寄耳,何者为吾庐”,道尽其无处归依之惆怅。因戴罪之身,一些旧友同他疏远,遂使其常生孤独之感(“归来独扫空斋卧”“照夜孤灯长耿耿”),而常伴其左右的,乃手中之杖,此亦为“杖”之书写频繁出现在贬谪期间的缘故。其中以《临江仙》最具代表性,东坡夜饮归来,因家童熟睡,无法入户。此时,他身处异域、无友相伴、有屋难归,在被周边环境都拒绝后,只剩他独自一人“倚杖听江声”,杖,成为他唯一的陪伴和依靠,让他得以静听自然和内心之声。
再者,竹杖承载的故乡记忆抚慰了苏轼心灵。蜀地山多竹茂,《史记》曾载张骞之言:“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正义曰:“‘邛竹’……可为杖”,后黄庭坚、陆游等,据此多认为筇竹杖产于蜀。苏轼生于蜀地,竹杖所承载的早年家乡记忆,可让他远戍异域时,获得心灵慰藉,其有诗曰:“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雨后,他拖着竹杖在山坡行走,铿然作响,此般声音,或缘于故乡记忆的留存,让他天生即爱。
三是杖乃其精神寄托。一方面,杖作为隐逸符号,蕴含苏轼的归隐念想。苏轼谪居期间仰慕“隐逸之宗”陶渊明,渴慕他“策扶老以流憩”“负杖肆游从”般携杖而行的归隐生活。于是,他檃括《归去来兮辞》,“策杖看孤云暮鸿飞”,在杖的陪伴下享田园之乐。又追和陶诗,或“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倚杖而歌;或“杖藜山谷间,状类渤海龚”,扶杖山中,如获渤海般的力量;乃至“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确信拄杖前行,可至桃花源。在陶氏淡然之性的浸染下,其心态日趋平和,从黄州到惠州,他放下对异域“桃李漫山总粗俗”的偏见,转为“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认同;纾解“有恨无人省”的怨愤,换作“南来万里真良图”的接受;褪去“狂夫老更狂”的孤傲,化作“不妨诗酒乐新年”的达观。
另一方面,杖乃辅助修行之工具,伴随苏轼在困苦淬炼中开悟。《冷斋夜话》载:“坡曰:‘轼年八九岁时,尝梦其身是僧’”,表明苏轼早年对佛僧颇为认可,后他与佛印、道潜等僧人交好,并深受禅宗影响。身处黄州,他常往安国寺沐浴,以洗净尘世污垢(“兼以洗荣辱”);远戍岭南,他沐于南华亭,悟到自己乃僧人来世间修行,贬谪是必经之难(“我本修行人,……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在渐悟过程中,杖偶有出现,一日骤雨忽至,他竹杖芒鞋,忆起五代僧人贯休之诗“芒鞋竹杖寒冻时,玉霄忽去非有期”,悟到世间本无晴雨之分,只要内心泰然,即使拄杖,亦可轻快胜马(“竹杖芒鞋轻胜马”);此外,杖还成为他与僧人交往之媒介(“送佛面杖与罗浮长老”)、入寺和致礼之器具(“曳杖入寺门,辑杖挹世尊”),并借此以“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以上论述了苏轼因人生遭遇,对“杖”而产生的身体依靠、心理依托、精神寄托。还应注意的是,此举与宋代风尚密不可分,宋人崇老,苏轼亦如此,他自称“老夫”(“老夫聊发少年狂”),并常将年老象征的杖携带手边,或策杖而过(“策杖频过如未厌”)、或扶杖而行(“扶杖起相从”)、或拄杖而立(“拄杖彭铿叩铜鼓”)。另宋人尚雅,杖作为高人旷士之行头,常被宋人模仿,如苏轼“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乃是仿自西晋阮修“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的风雅之举(《晋书》)。
综上,苏轼在自身经历和社会风尚的双重作用下,主动对“杖”这一文化符号予以频繁书写,并在拄杖中获得了身心依托。此举颇得宋人与后世的认可,出现了东坡手扶杖藜图等画作,并影响苏辙、黄庭坚、陆游等人创作,形成了由自身、社会、后人共同构筑的文学图景。
上一篇:炊烟袅袅凉风起,清晨含笑问君安
下一篇:
相关推荐
09-07
1
苏轼一生经历了什么?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09-05
2
苏轼和佛印之间有什么故事?苏轼和佛印的故事非常有趣!
08-29
3
苏轼的三起三落详细介绍,苏轼生平的主要成就
08-27
4
苏轼:六首秋词,说尽人生滋味
08-26
5
苏舜钦与苏轼:北宋文坛的“平行线”
08-23
6
宋英宗短命之谜:权力漩涡中的身心崩塌
08-14
7
苏轼最美的一首诗:在题西林壁中窥见永恒的智慧之光
08-08
8
苏轼对张耒的评价:文脉相承中的文学镜像与精神共鸣
08-05
9
乌台诗案:苏轼的文学劫难与北宋政坛的风暴眼
07-29
10
宋英宗赵曙为什么会欣赏苏轼?详解其背后原因
07-23
11
王朝云:从侍女到侍妾,苏轼生命中的特殊存在
07-17
12
章惇与苏轼:从挚友到政敌的北宋传奇
07-17
13
苏轼二赋卷、张渥《九歌图》将展,吉林省博推“长白遗珠”
07-10
14
三苏冠冕大苏尊:解码北宋文坛的“全能巨匠”苏轼
07-06
15
曹皇后在乌台诗案中的关键作用:拯救苏轼一命
07-06
16
苏轼和苏辙:情深意重的兄弟情谊
06-25
17
王珪为何构陷苏轼:北宋党争阴影下的文人相残
06-25
18
苏轼门下的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与张耒的文学传承与影响
06-20
19
苏轼与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背后的理念之争与人性关怀
06-15
20
黄庭坚与苏轼女儿:一场误传千年的“翁婿佳话”
发表
更多评论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文章
12619
今日
0
访问量
2492763
浏览排行
点赞排行
09-02
1
翰林同侪与诗酒风流:韩翃与李白的文人交游考
09-02
2
权力漩涡中的姑侄决裂:李隆基赐死太平公主的深层动因
09-02
3
打油诗人张打油:诗坛的幽默先驱
09-02
4
荆州危局下的决策——刘备诸葛亮为何让关羽进攻襄樊?
09-02
5
程昱与贾诩的三条妙计——刘备阵营的智谋之战
09-02
6
档案春秋︱清宫御膳那些事:皇帝一日两餐,乾隆偏爱苏杭菜
09-03
7
曹魏大臣张缉深受皇帝赏识,最后因为被杀?
09-02
8
宇文化及覆灭后:隋末群雄逐鹿中的权力真空与新帝崛起
09-04
9
红楼梦林黛玉,林黛玉的性格以及评价
09-03
10
武则天为何诛杀李贤:权力漩涡中的母子血色悲剧
09-02
1
宝玉和秦钟是什么关系?秦钟是谁?
09-02
2
金丝铁线是什么?金丝铁线的起源是什么?
09-02
3
清官海瑞是真的清官吗?为什么很多人说清官海瑞很迂腐?
09-02
4
档案春秋︱清宫御膳那些事:皇帝一日两餐,乾隆偏爱苏杭菜
09-02
5
路上的美国史︱从塞尔玛到蒙哥马利:走向平权的87公里
09-02
6
【海上记忆】“昆大班”少年,终于找到你了!
09-02
7
一百年前,梅兰芳带京剧出国,日本人这样反应……
09-02
8
伟大的五四运动,上海人民没有缺席
09-02
9
研讨︱向历史“开刀”:医学故事揭开的另一重天地
09-02
10
赖建诚:问诊近代中国之经济,梁启超、严复谁更胜一筹
标签列表
紫禁城
(5)
赵云
(139)
景穆帝
(1)
太子
(80)
杨广
(35)
刘恒
(20)
皇位
(59)
汉献帝
(32)
皇后
(36)
朱高炽
(9)
李世民
(85)
武则天
(145)
战国时期
(32)
彭城
(11)
宰相
(71)
李白
(56)
项羽
(157)
蒙恬
(19)
吕不韦
(18)
储秀宫
(1)
慈禧太后
(17)
刘秀
(43)
赵国
(22)
高渐离
(1)
勾践
(26)
高延宗
(1)
慈航普度
(1)
观世音
(1)
秦王
(12)
圣人
(4)
张飞
(100)
刘邦
(237)
夫人
(76)
诗人
(45)
曹植
(21)
诸葛亮
(288)
司马懿
(135)
孙子
(16)
吕布
(123)
公主
(134)
网站分类
历史故事
历史考古
春秋战国历史
阿飞说剧
诗词雅言
命理易学唐老师
魁哥说历史
秦朝历史
汉朝历史
三国历史
诗然散文诗歌
命理研究
真九归医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明朝历史
外国诗歌精选
八字预测命理
道家古詩詞
清净的本源
佛答
WB
微博分享
QZ
QQ空间
QQ
QQ好友
WX
微信分享
CP
复制链接
分享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关闭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