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个姚璹(shú),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在益州做大都督府长史。当地官吏多数都贪污残暴,人民敢怒而不敢言。姚璹到任后不考虑个人得失,对他们一个个进行检举惩办,使歪风邪气逐渐得到纠正。
则天知道后,极为赞赏,下诏表扬他说:“只有寒冷凛冽的严冬,才知道松柏最后调零,只有狂风怒吼的时刻,才能看出劲草的坚强。不仅植物是这样,人何尝不是如此呢?你长期为国效劳,在朝中为相,功绩卓著,在边地带兵,呕心沥血。我早知道蜀地风俗败坏,极为难治,好久找不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官员,前去治理。当地官吏一向贪污成风,欺压百姓,人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正因为如此,我才派你前去坐镇,以便让下民得到抚恤和休养。果然,你没有辜负我的期望。你到任不久,蜀地风气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官吏不敢公然贪污枉法,坏人无立脚之地。不难设想,再有一年,百姓将会更加安居乐业了。每想到此,我就感到极大的欢悦和安慰。现在我准备把你的功绩,宣布各地,让他们都来效法。”则天还意味深长地给侍臣们说:“一个长官,能够洁身自好,廉洁奉公,还比较容易,如果能使下面的僚属都能保持廉洁的美德,那就难以做到了。具有姚璹两方面都能做得到,确实值得大家仿效。”
下面记述的,是武则天许多纳谏容人故事的一部分。这些故事,现在看来都很简单平常,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但是,放在当时那个封建社会里,对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来说,却是很难做到的事。
武则天临朝听政的时候,许多唐朝宗室大臣,站在敌对的立场上,强烈反对武则天执掌朝纲。所以,则天采取鼓励告密和严刑峻法的政策,以威慑和***反对派。但是,到了长寿年间(公元692年——694年),政权已经稳定下来,政治形势和政治力量的对比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再继续实行那样的政策,就大为不利了。右补阙(官名,职务是向皇帝进谏)朱敬则看到了这一点,便上疏给则天,说:“秦国在战国时候采取严厉的利法,以加强公室的统治,排除私人势力的干扰,结果使民富国强,终于并吞了六国。可是秦统一以后,仍旧依仗刑罚和暴力来统治,结果招致了覆灭的大祸。希望陛下以秦的成败为鉴戒。及时改变法度。广布恩德,铲除诬告的根源,罢逐残暴的酷吏,使天下臣民能够消除恐惧和顾虑,心情偷快地从事工作生产,这样不是更好吗?”则天很是赞赏,接受了朱敬则的谏言,不久,还把敬则提升为宰相。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