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是什么,清军为什么屡遭惨败?

我们不能忘记近代史上当帝国主义军队一次又一次入侵我国之时,有着庞大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大清王朝,屡战屡败,眼睁睁地看着帝国主义破门而入,疯狂地掠夺和瓜分我们的祖国。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很多,从军事角度而言,官兵素质差,缺乏战斗力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镇江陷落之时,钦差大臣赛尚阿提出,凭长江天险,与英军决一雌雄。道光帝叹息说:“无人、无兵、无船,奈何?奈何?”他所说的“无人”,指无长于韬略的将领;“无兵”,指少英勇善战的军队。当时澳门新闻报曾这样评论说:“中国之武备,普天之下,为至软弱的极不中用之武备”,“其国中之兵,说有七十万之众,未必有一千人合用”。这些话虽然不无夸张,但清军之无战斗力则是毋庸置疑的。

清军许多高级将领不学无术,战守无策,一味被所谓“船坚炮利”所吓倒,听凭英军沿海北上、南下,不敢进行坚决的还击。钦差大臣琦善接替林则徐后,只知裁减水师,遣散水勇,撤除障碍,允割香港,赔偿巨款,一心退让乞和。靖逆将军奕山督师广州,不思如何退敌,反而叫嚷“防民甚于防寇”,广州被围立即竖起白旗投降。三元里人民自动抗击英军,而他却为英军解围。扬武将军奕经援浙,屯兵苏州不前,沉溺于歌舞酒色,后分兵三路,同时反攻宁波、镇海、定海,企图侥幸取胜,结果大败而还。更愚蠢的是参赞杨芳,竟然收集民间马桶,想以邪术破坏英军猛烈炮火。当英军进至南京江面时,二万英军已减员至七千人,而且病号相当多,能战之兵只有三千人,已成强弩之末了。可是,掌握指挥大权的清朝重臣们怯敌惧战,不趁机实施还击,反而向英军屈膝投降。依靠这样一群昏庸腐朽的将帅指挥作战,鸦片战争焉有不败之理。

大量史料说明,多数清军基层官兵只知酗酒、养鸟、强拉民夫、欺压民众。浙东前线有的旗兵,竟“以四民抬一兵,卧而人城”,不愿打仗,也不会打仗。厦门地方官徐继畲这样描写当时清军情况:“人不知战,名之为兵,实则市人,无纪律,无赏罚,见贼即走。”怎么能够指望这样的军队去战胜敌人!

一切先进的军事学术,高超的技术战术,过人的胆略和非凡的勇敢精神,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都是从严格、艰苦、紧张的训练活动中获得的。清军人关后耽于安乐,无心征战,将军事训练弃置一边。

操练废止,终日“钻营、奉迎、取巧、油滑、偷懒、克扣、冒饷、窝娼、庇盗、开赌场、吸鸦片”,技术战术无从提高,嘉庆帝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御批道:“于甲辰年南巡至杭,营伍骑射皆所目睹,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当时以为笑谈。”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在饥渴劳累、险象丛生的战场上制服对手!侵略军在许多地方如入无人之境,正是由于清军缺乏严格训练,战斗力丧失的结果。

今天,我们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帝国主义靠几尊大炮即可征服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炮舰政策的影子并没有完全从地球上消失,国家利益仍然需要国防来保卫。只有提高军队素质,铸造国防的利剑,才能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7492
  • 今日 45
  • 访问量 160697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