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保衡,伊尹也。作,起也。正,长也。言先世长官之臣也。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言伊尹不能使其君如尧舜,则心耻之,若见挞于市也。一夫弗获,则曰:‘时予之辜。’伊尹见一夫不得其所,则以为己罪也。右我烈祖,格于皇天。言以此道左右成汤,功至大天。尔尚明保予,罔俾阿衡专美有商。汝庶几明安我,事与伊尹同美也。惟后非贤弗乂,惟贤非后弗食。言君须贤以治,贤须君以食也。其尔克绍乃辟于先王,永绥民。能继汝君于先王,长安民,则汝亦有保衡之功也。说拜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之休命!”受美命而称扬之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保衡,伊尹也。作,起也。正,长也。言先世长官之臣也。
保衡和阿衡都指伊尹。郑玄笺注:“阿,倚;衡,平也。伊尹,汤所依倚而取平也,故以为官名。”前世先正保衡伊尹,使我先王成汤兴起。保衡,伊尹也。作,起也。正,长也。言先世长官之臣也。保衡,即伊尹。作,兴起的意思。正,长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先世统领百官的大臣。
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言伊尹不能使其君如尧舜,则心耻之,若见挞于市也。
挞,鞭挞。他说:“我若不能使君王成为尧舜那样,我内心就感到惭愧、羞耻,就好像被鞭挞于集市。”言伊尹不能使其君如尧舜,则心耻之,若见挞于市也。这是说,伊尹如果不能使自己的君王像尧舜那样,就会内心羞耻,就像在集市上被人鞭打一样。
为什么像是在集市上被人鞭打?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人鞭打,可想而知羞愧之心无以言表。所以,“致君尧舜”是一般贤臣做官的目的,使自己的君王成为尧舜一样的贤君。
一夫弗获,则曰:‘时予之辜。’伊尹见一夫不得其所,则以为己罪也。
哪怕有一个人不获其所,他就说:“这是我的罪过。”
因为伊尹作相,也是众官之长,负责教化百姓、整顿百官,“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有一个人没有获得所应得的,伊尹就会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确实是像古圣先王一样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使上致君,下***”,对上致君尧舜,对下恩泽百姓,不使一个人流离失所,不使一个人不得到恩惠。
右我烈祖,格于皇天。言以此道左右成汤,功至大天。
右,辅佐。烈祖,功绩显赫的先祖,指成汤。格,至。他辅佐我功绩显赫的先祖成汤,功高至天。言以此道左右成汤,功至大天。说的是伊尹以这种至诚之道辅佐成汤,取得了如皇天一样伟大的功业。
尔尚明保予,罔俾阿衡专美有商。汝庶几明安我,事与伊尹同美也。惟后非贤弗乂,惟贤非后弗食。言君须贤以治,贤须君以食也。其尔克绍乃辟于先王,永绥民。能继汝君于先王,长安民,则汝亦有保衡之功也。
乂,治。食,食禄。克,能。绍,绍继。希望你也可以与伊尹一样明智地保我安我,不使伊尹在商一朝独享美名。汝庶几明安我,事与伊尹同美也。希望你努力安定我,这件事可以和伊尹相媲美。君王没有贤臣不能大治,贤臣没有君王就没有食禄。言君须贤以治,贤须君以食也。说的是君王必赖贤人得以大治,贤人须赖君王以得到食禄。你要能让你的君王绍继先王的事业,永远安定人民。能继汝君于先王,长安民,则汝亦有保衡之功也。能令你的君主继承先王,使人民永久安定,那么你也有和伊尹一样的功绩。
这说明君臣是一体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高宗也是用这些话勉励傅说,希望傅说能像成汤的相伊尹一样,取得同样的功业。《群书治要·典语》中将君臣一体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比喻:“夫君称元首,臣云股肱,明大臣与人主一体者也。”古代人把君主称为头脑,臣子称为大腿和胳膊,也就是手足,表明大臣和君主原本是一体的关系,就像一个身体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互相配合,互相信任。
后面还讲,尧帝能够明了地辨别德才兼备的人,并且让德才兼备的人担任官职,就如同强健四肢,也就能辅助身体,对自己的帮助怎么会小?如果一个人不符合选拔的标准,就不要白白地授予官位;如果真正得到德才兼备的人才,就要任用没有怀疑。君主任用臣子,就像身体信任手一样;臣子事奉君主,就像手触摸身体一样。君臣共享安乐,共同患难,是一体的关系。这就是中国之治、中国式管理的独特之处,而不是像西方文化中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是相互矛盾、对立、冲突的关系。相反,君臣是一体的关系,就像一个身体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说拜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之休命!”受美命而称扬之也。
对,孔安国传:“对,答也”,答对、承当的意思。休,美。傅说拜手稽首说:“我岂敢不接受天子的美命并予以称扬!”受美命而称扬之也。接受休美的使命并予以称扬。
这段君臣之间的对话看似很普通,实际道出了古圣先王达到最高治理境界的秘诀。现在都讲中国之治,中国之治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对于西方之治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中国之治的历史文化基因又在哪里?这里就给出了答案。中国之治的境界其实就是不忍欺,要达到这种境界,那就需要不世之君,用不世之臣,才能建立不世之功。
什么是不世?即不是世代出现的君王。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就是不世之君,也就是卓越的,能够用王道建立国家、治理国家的人。不世之君用不世之臣,就像商汤任用伊尹、高宗任用傅说等,他们有正确的治国理念和高尚的道德,君臣相遇,就能建立不世之功。
《群书治要·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为曾子讲解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时,提到“三至”:“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至高的礼不需要讲谦让,天下就能得到治理;至高的奖赏不需要耗费资财,天下的士人都喜悦;最高境界的音乐不需要发出声音,就能使天下的百姓感到满足而和睦相处。如果明智的君主能够认真实行“三至”,结果就是天下的君主都知晓他的名声,天下的士人都愿意做他的臣子,天下的人民都可为他所用。
曾子听后请求孔子详加阐述其中的深意。孔子说,古代明智的君主不仅熟知天下贤德之士的名字,还要调查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如果的确名副其实,就给予一定的名位,这就是最高的礼不需要谦让,天下便能得到治理;用天下的俸禄,使贤德之士富裕,这就是最高的奖赏不需要耗费太多资财,天下的士人都能喜悦;只要君主封赏的都是有德行的贤良之士,天下之人都会称赞君主的英明,如果领导者做到这些,天下赞叹的声音自然就兴起,这就是至高的音乐不需奏出声音,天下的人民都能和睦相处。
要达到这种理想的治理境界,最关键的就是领导者贤明,能够知人善任。因为如果贤德之士在位,他们的言传身教会使人民自然受到良好教化,彼此和睦相处,人民也会心悦诚服为国君所用。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