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目的,商鞅变法取民为信

商鞅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变法家。他本是卫国的没落贵族,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来到秦国。秦孝公听商鞅谈论富国强兵之道,很赞同他的变法主张。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法令包括如下内容:打破土地上的纵横田界,承认土地私有、买卖自由,奖励耕战,建立郡县制。但商鞅担心老百姓不按新法做。为取信于民,就在国都咸阳的南门外,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柱子,命官吏看守,并且下令:谁将此木搬到北门,赏黄金十镒(古二十两为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当时围观的人很多,但大家一是不明白此举的意图,二是不相信有这等好事,所以没人敢动。

商鞅闻报,心想:百姓没有肯搬立木的,可能是嫌赏钱太少吧!于是他又下令,把赏钱增加到五十镒。听了新的赏格,老百姓更加怀疑了。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没出三天,就有一个不信邪的壮汉,把那木柱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刻召见了搬木柱的人,对他说:“你能听从我的命令,是个好百姓。”立刻赏他五十镒黄金。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举国哄动,大家都说商鞅有令必行,有赏必信。

第二天,商鞅即公布变法令,虽然新法遭到一些贵族特权阶层的反对,但新法在秦国终于得到顺利实行。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7222
  • 今日 45
  • 访问量 1581739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