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运动时间,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的区别

2 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思想变化和***风潮,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资产阶级的立宪运动。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投资于工商业的资产阶级,虽不愿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决裂,却又希望在清朝统治下能改善自己的地位和发展条件。他们看到英国、日本、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也想通过这条途径挤进政府,分享权力。立宪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流亡海外的梁启超以及国内的张謇、杨度、熊希龄、汤化龙、汤寿潜等人。清朝权贵当然对立宪并无兴趣,但由于***风潮的兴起,清廷也企图以立宪为诱饵,拉拢立宪派,瓦解***派。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翌年,颁布预备立宪的谕旨,在“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口号下,拉开了立宪运动的帷幕,提出改革官制,清理财政,整饬武备,详订法律,广兴教育等,将行之数年未获成效的“新政”,权作预备立宪的内容。立宪派则兴高采烈,纷纷成立团体。康有为将保皇会改名为国民宪政会,梁启超在日本组织政闻社,江浙立宪派组织预备立宪公会,湖南组织宪政讲习会,湖北成立宪政筹备会,广东组织粤商自治会。各地立宪派积极活动,向清政府上书请愿,施加压力,要求召开国会。但清政府在宣布各省设立咨议局、北京设立资政院,作为国会的基础的同时,把召开国会的期限推迟到九年以后,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议会的约束,臣民的权利极为微小。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死去,满族亲贵集团企图集中权力,排斥拥有实力的汉族大臣,将袁世凯以足疾为名开缺回籍。

又训练禁卫军,成立军咨府,企图以皇室亲贵统揽全国兵权,各省督抚对此加以反对

统治阶级内部在立宪的招牌下各怀私念,争权夺利。清朝上层中的满族亲贵、汉族大臣、立宪派三种势力的裂痕日益扩大。

宣统元年(1909)以后,各省咨议局与北京资政院先后成立,并经常开会讨论,批评政治,弹劾官吏,提出议案,与清朝中央和地方政府发生摩擦。立宪派对清朝的拖宕延缓、独揽权力很不满意,先后发动三次请愿,要求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请愿的规模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激昂。有些地方督抚从抵制亲贵用事、维护自己权力出发,也参加了立宪运动。清政府不得已同意缩短预备立宪的期限,改为五年,并于宣统三年裁撤军机处等机构,组织以奕鄂为总理大臣的新内阁。内阁成员大部分为满族亲贵,十三名阁员内汉族仅占四人,因此这个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企图和清政府分享权力的愿望化为泡影,汉大臣也受到排挤,这就促成了辛亥***时统治阶级上层的离心离德,导致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7756
  • 今日 45
  • 访问量 163826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