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雅言
明朝历史
宋朝历史
唐朝历史
隋朝历史
三国历史
首页
/
诗词雅言
/
正文
2025-07-09 12:12
古代文人的书斋陈设美学:书斋长物,文房雅事
清·丁观鹏 弘历鉴古图
中国文人的骨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书斋情结。书斋本意是幽静雅趣所在,而书生本色则贵有书卷气,精神世界极丰富,即便帝王贵胄亦是如此。所以陋室也好,华屋也罢,首在讲究,以物言志。格调不乏,自然“信是闲中好,相忘古话长”。一角一隅,无拘内外,一器一物,慰己心肠。
古人对书斋陈设论述亦诸多,如文震亨《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高濂《遵生八笺》、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陈继儒《小窗幽记》等,当中明窗几净,朝夕清风,清供珍玩,愈古弥珍,确实令人神驰,出世与入世,皆仿佛间。李商隐诗云“故山归梦喜,先入读书堂”,也可管中窥豹。
此外,书斋是最见主人心性的。俗雅之别,一目了然。周作人就曾说过“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所以,清雅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其书斋所藏,自更应别具手眼,此既可明心见性,亦不落俗套。
书斋陈设之物,囊括古琴、铜炉、印章、明清家具、地毯、折扇、赏石、笔筒、瓷器、书画、古籍碑帖等,门类繁多,俱清雅怡情之物。倘若器具有式,位置有定,则客至共坐,青山当户,流水在左,琴音绕耳。或真有不让袁枚“小仓山房”、张大千“大风堂”、王冕“梅花屋”等名斋之自得。
01
防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铭心之品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所谓“名砚清水,古墨新发,惯用之笔,陈旧之纸”,此四种功能各具的“清供”共同构成了文人笔耕丹青的必要条件,亦成为书斋中不可或缺的陈设雅玩。又古语有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而其性能佳善者,如“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最为文士所钟。
其中,“湖笔”誉为“笔中之冠”,产于浙江湖州,其行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书乃沉着。元代书坛领袖杨维桢曾作《画沙锥赠陆颖贵笔师序》,言及“吴兴陆生某有才学而隐于笔工。……而制之精者标其号曰‘画沙锥’。尖圆遒劲健,可与古韦昶争绝。余用笔喜劲,故多用之。称吾心手,吾书亦因之而进。”即是赞誉“湖笔”之中的名品“画沙锥”为古法制笔,对其书甚有助益。
“徽墨”因落纸如漆,色泽黑润,万载存真,可谓倍受青睐。如宋时张遇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墨仙”潘谷所制“松丸”“狻猊”,其墨“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则有“墨中神品”美名。苏轼亦曾诗云“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怀思潘谷。
而以“宣纸”题诗作画,墨韵清晰,骨气兼蓄,亦得神采飞扬。古人曾赞其质“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最早著录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而故宫博物院藏《游春图》和《五牛图》,其托纸亦是宣纸。另有“宣纸”中的名品“薛涛笺”,歌咏不绝,惜今人已难得见其真容。当然,诸如“左伯纸”“谢公笺”“澄心堂纸”等,文人亦是遍处搜访,期有所得。北宋蔡襄即曾有《澄心堂纸帖》委托他人代为制作或搜访“澄心堂纸”,可见讲究。
《文房四谱》中“以砚为首”,知其之厚重。砚传千载,古往今来好砚者不乏,如欧阳修、纪昀、苏轼、沈石友等,皆一时文豪,撰文著述,辑之成谱者亦多。如宋代如欧阳修之《砚谱》、米芾之《砚史》乃至清代纪晓岚之《阅微草堂砚谱》、吴兰修之《端溪砚史》以及沈石友之《沈氏砚林》,均是砚学专述。另有“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为康熙皇帝铭砚的佳句,乾隆皇帝举一国之力钦命编纂之《西清砚谱》,则堪称群谱之冠。此皆可见砚台为“读书人”几案不可或缺之物。
02
文房器玩:雅人深致,陶性抒怀
除文房四宝外,如笔洗、墨床、笔架、臂搁、砚屏、笔筒、镇尺等,这些文房小件,亦是书斋清雅典范。以笔架为例,又称“笔格”或“笔山”,其之美在于型,也胜于材,尤是奇山型笔架,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水晶山形笔架”置于桌案前,文人哲思之时,即可饱览嶙峋走势,通感山川之气脉。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玉三鹅笔架”雕琢“三鹅”及谷穗、花枝等,则寓意洁身自好、岁美年丰,亦契合书斋气质。文人书案上,臂搁亦为常见之物,材质多为竹木、象牙、瓷陶等,其上亦多篆刻文人画,富有书卷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墨彩竹节式臂搁”,绘竹叶图,画旁又题“琅玕枝半疏”五言诗句,画笔疏简,形制逼真,甚有特色。亦或同样故宫藏“竹雕菊花臂搁”,画面以菊花为主体,据守半边,构图奇峭,又辅以竹叶,亦契合“君子”所求,含义隽永。另有“笔掭”造型多样,精雅别致,也极尽巧思,彰显着书斋主人的品位与格调。其余文房小件,同样都各司其职,既实用又能摩挲赏玩,乃趣味横生。
乾隆皇帝虽龙御天下,称“十全老人”,然仍以读书人自居,其更曾亲自参与部分文房样式的设计。乾隆元年《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里即有载“御笔画得水盛、镇纸、笔山、墨床纸样,奉旨:照样做合牌样呈览,准时俱做掐丝珐琅……”此外,内廷还发样交由地方造办处制作,如“文竹盘二件,内盛文竹笔筒、墨床、镇纸、水盛、砚盒随绿石砚……交江宁织造寅着照样成作,文竹笔山二件,又笔山发往杭州,交寅保照样配做笔山二件,其盘内糊雪花锦垫。”由此可见,但凡雅人深致者,以文房器玩相伴,可陶性,可舒怀。
事实上,世代诗礼簪缨门第,即是寻常生活物件,亦极为讲究,更况乎书斋“言志之物”。盖因其审美旨趣与精神洁癖,独与时俗异也。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关于器物的描写,“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即颇足玩味。
03
金石篆刻:方寸乾坤,铭志寄情
评介文人,多言其“诗书画印”俱通,其中印章虽是文房小样,却是小器大雅,方寸之内见乾坤,尤是边款、印文等,可铭志,可寄情。如《历代印学论文选》中,赵之谦“钜鹿魏氏”边款中,即有言:“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此意非我无人传,此理舍君谁可言。”赋之篆刻“以刀作笔”及“笔墨意趣”独到见解。林则徐自用印“历官十三省统兵四十万侯官林则徐少穆书画印”窥一生经历,“道义光明,秉彝之性。常念在兹,所志坚定”则一表心志。而弘一法师曾刻有一方印章“南海康君是吾师”,此则可窥其书风曾受碑学熏陶。故而,文人总乐以“篆刻”为逸事,或表心迹,或阐观点,或自我勉励等,金石嗜好也蔚然成风久矣。
涘,此印章之有禅理者也;形若飞动,色若照耀,忽龙忽蛇,望之可掬,即之无物,此印章之有鬼神者也;尝之无味,至味出焉,听之无音,元音存焉,此印章之有诗者也。”其所述亦是“古印有诗,且有禅理,第心独知之,口不能言。”此说当不啻“画中有诗”之论。
04
书斋赏石:足不出户,坐看山水
书斋中的“清供”,赏石自是不可或缺,如吴文仲《十面灵璧图》卷首明代文人邢侗、黄汝亨题写的“岩壑奇姿”及“五岳片云”所言,即可作赏石文化的最佳注脚。
其或如高耸峭障,或似陡悬坠石,或呈伏地独石,可谓形态各异,得自然万千造化。将之配上座架,置于案头,其所化迹的“自然世界”,遂成为文人所求而不得的“桃花源”“小洞天”。此间足不出户,坐看山水的“冥思禅想”与“释儒道”所推崇的“天人合一”,亦甚是契合,故素为文人所珍,偶有所得,也喜不自胜。《太湖石记》曾载:“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覶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其义也是文人以赏石为“精神天地”的投影。
古往今来,文人与赏石,逸事亦不乏。如陶渊明有“醉石”,石上坳痕,称“陶公枕痕”;苏轼有“雪浪石”,名其室曰“雪浪斋云”;米元章有“研山”,制《研山铭》流传于今;米万钟有“非非石”,而后《十面灵璧》谓之艺林奇观……此皆以赏石所蕴“凛凛瘦骨,潺潺苍根”,自勉也。
05
太古遗音:清弦玉振,仙籁清流
古人言“琴棋书画”,以琴为首,盖因其清、和、淡、雅,寓之风凌傲骨,琴德最优,故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古琴弦外之音,从其别称也可见其韵致。如以“鹤轸”代琴,或冠之“玉徽”美名,另有“桐君”“清英”“绿绮”“落霞”“虞弦”“七丝”“珠柱”等,累有二十余种,皆蕴有清弦玉振之味,作古琴雅称。究其雅称缘由,亦是诗情画意,如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中,诗云:“人生亦何须,有酒与桐君”,而桐为斫琴佳材,故拟称为“桐君”。又唐王勃《与员四等宴序》,文曰:“古今惜芳辰者,停鹤轸于风衢。怀幽契者,伫鸾觞于月径。”则是相传师旷鼓琴,玄鹤来舞的典故,此后亦以“鹤轸”代琴。另有《梁书文学传.庾肩吾》,载:“故玉徽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即琴徽每以玉制,乃得“玉徽”美名。
文人与琴,逸事亦不乏。如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而嵇康弹琴,一曲广陵散,成千古之绝唱。此皆魏晋风度。及至两宋,朱伯原作《琴史》六卷,言琴“可包天地万物之声,可考民物治乱之兆,是谓八音之兴,众乐之统也。”一时间,洛阳纸贵。而不同时期,朝堂诸名士,如范仲淹、苏轼、欧阳修等亦俱为深谙乐律之琴家,琴风之盛,可知也。其中,范仲淹终日琴剑傍身,即是嚼荠菜也得琴音。如其《荠赋》中有言“陶家翁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入口中,嚼生宫商角徴。”苏轼喜琴,因家藏多张“雷琴”,又撰《家藏雷琴》“谨当传示子孙,永以为好”。亦写《琴铭》,为琴曲填词,作琴歌《醉翁吟》等,知其“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而欧阳修作《三琴记》,盖因其家三琴,其一传为张越琴,其二传为楼则琴,另则传为雷氏琴,皆声清畅远。其《欧阳修集》中,更有言“吾尝有幽忧之疾,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孙友道滋,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可知琴音之“去物欲,简尘事”,平心养疾也。
由此可见,文人书斋中,三两老友,琴音神会,曲境心造,杯酒同歌,自可蕴藉“卧游之心”,返其天真,亦当足可慰人心肠,数声清烦襟也。
06
古籍碑拓:惟有读书,不负春光
文人好古,读先贤书。无论津沽梁启超之“饮冰室”、吴门文徵明之“停云馆”,亦或京师纪昀之“阅微草堂”、江宁袁枚之“小仓山房”等,既出鸿儒硕士,自是书香满斋室。又雪夜闭门,躲进小楼成一统。读圣贤之言,阅名流著述,发思古之幽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也。文人藏书亦蔚为壮观,旧有藏书楼,如归安陆氏“皕宋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宁波范氏“天一阁”以及湖州刘氏“嘉业堂”等,皆藏书万卷,宋、元两代精椠不乏。近则有黄侃,人谓之“书淫”,其不以为讽,诗云“十载仅收三万卷,何年方免借书痴”。梁实秋亦有书癖,某年其因忘晒书,大饱蟲鱼,为之扼腕痛惜,篆印“饱蟲楼”以自警。另有鲁迅、郁达夫等,也得藏书之趣,更未尝一日辍书。
古籍分版本,初刻、后刻、翻刻等,而碑拓亦为其中一大门类,其俗谓“黑老虎”,其色多为黑白,亦有朱白,所呈现之鲜明色彩对比,若自然之阴阳、虚实、开合,奥妙无穷尽。旧时文人足迹遍殆荒山古野,每得一碑,亲为拭洗,椎拓精致,亦或诸馆肆中,博求远购,但有善本,必倾所有,收入箧中。如《王右军辞世帖旧拓》唐宋官帖均未见,是必单行私家秘本,楷法精严,刚劲铁骨,自是难得珍本。亦或者宋拓定武兰亭,捶刻精工,又传为欧阳询摹勒,宋代时期即以“定武本”自雄,文人亦以题跋“定武本”相夸。故书斋中,架上古籍碑拓,展读之,则是神交古人,纸墨相发之“精神世界”,其思古之深情,一发而不可止也。
古人讲究,书斋“清供”,必是长物。而长物者,如明人宋诩于《宋氏家规部》中所言,为“凡天地间奇物随时地所产,神秀所钟,或古有而今无,或今有而古无,不能尽知见之也”,其富有精巧雅趣,或大或小,或巧或拙。文人所嗜好者,盖因对于玩物过程的“优雅与闲适”,一往而情深如故也。因而,书斋文化,看似追逐旧文人的余影,然往往意味着高级审美,有着“吟风弄月”的精到、烂漫之处。“文房清供”流传至今,今人得之,或承其法,溯其源,融其乐,可渐趋其志。人能好古,愈久弥珍,而古物也尽其所用,玩物尚志,大抵如此。
古代
上一篇:清代最著名词人纳兰性德诗《咏笼莺》赏析
下一篇: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相关推荐
07-10
1
古代官员秘书的选拔制度是怎样的
07-08
2
顺天府尹,古代顺天府是怎么样的政治结构
07-07
3
王阳明:文人亦能武,平定宁王之乱
07-05
4
古代的“都督”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07-03
5
古代通信方式,通讯方式多种多样
06-29
6
查慎行:清初诗坛的孤光与历史褶皱中的文人标本
06-28
7
古代马车:穿越千年的陆地巡洋舰
06-27
8
乡音审查:古代科举如何打击高考移民?
06-26
9
古代战争的艺术:从兵法谋略到天时地利的制胜密码
06-25
10
王珪为何构陷苏轼:北宋党争阴影下的文人相残
06-19
11
古代改革难度为何那么大:四大枷锁下的历史困境
06-13
12
古代官员很早就要上朝了 他们住哪里又是在哪里办公
06-12
13
周邦彦十首名诗:大晟词人的古典美学巅峰
06-10
14
苏东坡与王闰之:合葬之谜与宋代文人的婚姻镜像
06-02
15
古代第一岳父:独孤信的传奇人生
05-25
16
在古代,皇后身为后宫之主,她的权力位置如何?
05-22
17
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于禁简介:被曹操称赞胜过古代名将
05-19
18
古代历史年纪最小的皇帝:汉殇帝刘隆的传奇登基
05-17
19
古代技术为何难以复刻:工艺、原料与传承的多重困境
05-10
20
秦长城:古代中国的军事屏障与文明丰碑
发表
更多评论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文章
9921
今日
45
访问量
1949370
浏览排行
点赞排行
07-04
1
刘备托孤时诸葛亮为什么会在身边 刘备是真心托孤吗
07-05
2
蒋济被司马懿当猴耍:一场权力游戏的悲剧缩影
07-05
3
杨秀清有多厉害:太平天国东王的权力巅峰与悲剧
07-05
4
香菱:从“真应怜”到“秋菱”——红楼梦中女性命运的缩影与批判
07-05
5
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07-05
6
跨越四代的血脉传承:康熙与努尔哈赤的帝系纽带与历史回响
07-05
7
王亶望女儿的婚姻之谜:一场贪腐案背后的家族命运
07-05
8
戚继光时代的皇帝:三朝更迭中的名将沉浮
07-05
9
铜雀台:三国风云中的多维象征与历史回响
07-04
10
关羽守华容道:历史真相与文学演绎的千年交织
07-04
1
私有化和休克疗法究竟给俄罗斯带来了什么?
07-04
2
民国校园指南︱民国青年的择校、赶考与金榜题名
07-04
3
陷情网康熙乱伦 宠卫妃雍正降生
07-04
4
穷私欲雍正琍病,入帘帏亲王销魂(上)
07-04
5
麦大维:中古晚期帝国的儒学
07-04
6
合纵连横|秦、齐称帝与苏秦的“走红”
07-04
7
谁创建了广州陈家祠︱陈瑞南篇
07-04
8
别斯兰人质事件15周年:俄罗斯反恐启示录
07-04
9
从哈里发到凯末尔:奥斯曼帝国的最后岁月
07-04
10
十八世纪畅销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么茶?
标签列表
紫禁城
(4)
赵云
(117)
景穆帝
(1)
太子
(71)
杨广
(34)
刘恒
(18)
皇位
(48)
汉献帝
(29)
皇后
(36)
朱高炽
(6)
李世民
(74)
武则天
(120)
战国时期
(32)
彭城
(10)
宰相
(58)
李白
(44)
项羽
(147)
蒙恬
(19)
吕不韦
(15)
储秀宫
(1)
慈禧太后
(14)
刘秀
(41)
赵国
(22)
高渐离
(1)
勾践
(25)
高延宗
(1)
慈航普度
(1)
观世音
(1)
秦王
(11)
圣人
(3)
张飞
(90)
刘邦
(215)
夫人
(69)
诗人
(40)
曹植
(20)
诸葛亮
(242)
司马懿
(94)
孙子
(16)
吕布
(108)
公主
(111)
网站分类
历史故事
历史考古
春秋战国历史
阿飞说剧
诗词雅言
命理易学唐老师
魁哥说历史
秦朝历史
汉朝历史
三国历史
诗然散文诗歌
命理研究
真九归医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明朝历史
外国诗歌精选
八字预测命理
道家古詩詞
清净的本源
佛答
WB
微博分享
QZ
QQ空间
QQ
QQ好友
WX
微信分享
CP
复制链接
分享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关闭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