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末帝一行渡过黄河,来到位于黄河北岸的重镇河阳(今河南盂县)。这里虽说还远离前线,但末帝总是有点担心害怕,不敢再冒然北行,于是就下旨在此地停驻,并召集随同的文臣武将,开了个出征以来的第一次御前会议,商讨下一步的行动方略。

担任宰相职务的卢文纪在会上特别活跃,因为他在离京出发前曾受到末帝的一顿严厉训斥,说他身为宰相不积极为朝廷效劳,有负皇恩。所以这一路上,卢文纪一直在盘算着,揣摸着末帝的心思,他见事到如今,怕末帝再迁怒于己,说不定还会要他的老命。因此,他特别小心行事,力图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所以,在今天的御前会议上,他便第一个向末帝进言道:“当今国家的根本,大半在河南(指黄河以南),只要稳住中原,国家就会安然无恙,现在胡兵(指契丹兵,古代汉族统治者污蔑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人)在北部边境上忽来忽往,是不能久留的。虽说晋安寨被围,但此寨墙高沟宽,易守难攻,况且朝廷已发子诸路大军前往救援,所以对晋安寨不必过于担心。而河阳乃是天下津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果胡兵南下,必定要经此渡河(指黄河),陛下应该留在此地,这样可以镇南抚北,稳住整个局势。至于解救晋安寨一事,陛下可遭一大臣前往督战,如果还不能解围,那时再起驾亲往也不为迟。
这一次,卢文纪算是没有白费口舌,换来的不再是象上次那样严厉的脸色和训斥,而是悦色的笑容和赞赏。三司使张延朗因与枢密使赵延寿有矛盾,也正想寻找个适当的时机把赵延寿排挤出朝廷,听了宰相的这一番议论,又看到末帝大有赞同之意,认为时机已到,便马上说:“文纪之言是也。”

其他人见宰相和三司使两个重臣一致不同意继续北进。自然也就不敢发表异议,他们有的表示赞成,有的默不作声。正在这时,随军太监呈上了泽州(今山西高平、晋城一带)刺史刘遂凝的奏折,他在奏折中极力劝说末帝不要越过太行山。这下末帝更觉卢文纪的主张好,认为这是保全自己的好计策,既能解晋安寨之围,又能除自己的心头之怕。所以末帝就决定按卢文纪的意见行事。他哪里知道刘遂凝和石敬瑭是一伙的,刘遂凝暗中做内应,他劝末帝不要过太行山,是想为契丹和石敬瑭围攻晋安寨争取更多的时间。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