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拜手稽首,拜手,首至手也。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言修其身,使信德合于群下,惟乃明君。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弗悦。言汤子爱困穷之人,使皆得其所,故民心服其教令,无有不欣喜者也。
“伊尹拜手稽首,拜手,首至手也。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言修其身,使信德合于群下,惟乃明君。”
伊尹拜手稽首。拜手,首至手也。拜手,叩首至手。说:“修正自身,用诚信之德谐和下位之人,只有明君才能做到。言修其身,使信德合于群下,惟乃明君。修正自身,使信德和合于众多下位之人,只有明君才能做到。
修正自身,说明修身有成;能够取信于民,说明他爱民如子、视民如伤,对民很诚信。所谓“民无信不立”,只有取信于民,人民才会配合领导者的政策、制度、措施,达到“不忍欺”的境界。所以,只有明君才能做到这一点。
“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弗悦。言汤子爱困穷之人,使皆得其所,故民心服其教令,无有不欣喜者也。”
服,从。先王,指商汤。先王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困苦贫穷之人,人民顺从他的教命,没有不喜悦的。言汤子爱困穷之人,使皆得其所,故民心服其教令,无有不欣喜者也。说的是汤王像慈爱子女一样慈爱困穷的人,所以人民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令,没有不欢喜的。
这里说到先王,《孟子》中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句话看起来很直白,但圣人的微言大义却不太容易明然于心。为什么?每个朝代都有君主,为什么五百年才必有“王者兴”?关键就在“王”字,“王”不仅仅是实现大一统那么简单。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王”字,三横代表天、地、人,能够贯通天、地、人伦的道理,这样的人才能称为“王”。所以,参通天人,德配天地,显然比靠武力征服天下的标准要高得多。《说文解字》解释:“王,天下所归往也。”真正的王者可以令远人来归,天下一心。如何令天下归心?孔子在《论语》中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用武力征服天下是行霸道,而让百姓心悦诚服地归附则要靠德行。行霸道,百姓“貌恭而心不服”,外貌比较恭敬,心里却不服;而行王道靠的是德行,让人“中心悦而诚服”。商汤文武都是历史上的明君,令四海归心,可以说是真正的王者。
真正的王者如何实现王道?比如,汤王在位时,“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有罪,无以万方”,秉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做法。在遇到大旱时,以六件事情来自责:“政不节耶?使人疾耶?宫室荣耶?女谒盛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是我的政事不合法度了吗?是我使用民力太急遽了吗?是我的宫室建造得太奢华了?还是女宠干预朝政太猖獗了?是收受的贿赂太多了吗?还是进献谗言的人太猖狂了?汤王对百姓永远是宽厚体谅,对自己却是时时反省,闻过则喜,见善则迁。
《群书治要·尸子》中总结道:“尧养无告,禹爱辜人,汤武及禽兽,此先王之所以安危而怀远也。圣人于大私之中也为无私,其于大好恶之中也为无好恶。舜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舜不歌禽兽而歌民。汤曰:‘朕身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朕身受之。’汤不私其身而私万方。文王曰:‘苟有仁人,何必周亲?’不私其亲而私万国。”
尧帝奉养孤苦而无处投诉之人,大禹体恤有罪当刑之人,商汤和周武王的恩泽惠及禽兽,这就是古代圣王能使国家安定、远方人民归附的原因。圣贤君王拥有天下,以天下为己身,而无一己之私,以天下万民之好恶作为自己的好恶。大舜说:“南方吹来的和煦之风,可以化解我百姓的怨恨。”大舜为之作歌的不是禽兽,而是他的人民。商汤说:“若我有罪,不要连累万方人民;若万方人民有罪,我愿一人承受。”商汤能放下自己而关爱万方人民。周文王说:“若有道德仁义的人可以任用,何必要用至亲?”文王不偏爱亲人而要利益天下万民。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古代帝王给后世的启示在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真正的王者仁怀天下,以百姓之心为心,是靠仁德而不是靠武力取得天下,所以才能够开辟太平盛世。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精神和***人所提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正如***所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也就是******所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正是这种人民至上的理念,使得***赢得人心,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建设、改革开放的胜利,就是这里所讲的“民服厥命,罔有弗悦”。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因为***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精神发扬光大。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