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凭借契丹的力量打败后唐,完成了龙袍加身的帝业,成为后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当然,他比别人更清楚自己是怎样当上皇帝的,也正因为如此,石敬塘才更加努力地维护他同契丹之间的“父子”关系,始终不渝地坚持桑维输为他制定的那个治国第一方略:卑辞厚礼以奉契丹。
在这个治国方略的指导下,石敬瑭对契丹毕恭毕敬,唯命是从,处处小心谨慎,甚至逆来顺受,可以说得上是有求必应,不惜一切了。

就拿上尊号这件事来说吧。战争结束后,石敬瑭总想给自己封个尊号,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大臣们也觉得这是必不可少的,并为他拟好了一个尊号。可是石敬塘却不敢接受,生怕契丹皇帝生怒。因为他这个“儿皇帝”既然是契丹给的,加尊号也就必须经契丹的同意和批准才能算数。
天福二年(公元387年)六月,石敬塘第一次派出使臣前往契丹,请求为他加封尊马。不久,使臣带回了契丹“父皇帝”的答复:不准!
石敬费碰了一鼻子灰,但并不死心,这年八月间,他再次流人出使契丹,结果还是空手而回,又碰了个钉子。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再没听石敬瑭说起加尊号的事,难道他放弃不要了吗?不,他正在悄悄地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着。
当年后唐俘获的契丹文、武官员和土兵,被石敬瑭全部送回契丹,凡是重大事情一律呈报“父皇帝”过目,征得同意后才施行。

新的一年又来临了。初一这天,上京皇宫的大殿上一片颂场恭贺之声,耶律德光稳坐殿上,正在接受文武官员和诸国来使的朝贺。只见后晋的使臣上前叩头行礼,朗声奏道:
我主为铭记契丹父皇帝的浩荡皇思,已命翰林学士和凝为父皇帝撰写了圣德神功碑,使千秋万代永不相忘。”
耶律德光一听有人为自已歌功颂德、树碑立传,乐得合不上嘴,当场就赏赐了使臣一番。到底还是“儿皇帝”有办法,想出这样对个别出心裁的主意来讨得“父皇帝”的欢心。
此后不久的一天,又有一个后晋使者带者重任踏上了北去的大道,这是石敬瑭第三次派人去契母请求加尊号。这次总算给他带回了福音:“父皇帝” 同意给石敬塘册封尊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