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后唐末帝派几路大军救援晋安寨以来,契丹军队的优势正在逐渐削弱,耶律德光已经非常敏感地察觉到形势所发生的微妙变化。他一是担心北方各州的后唐军队会不会联合出兵,切断契丹同塞外的联系和供给,堵住他北归的退路;二是担心末帝派来的几路大军如果汇合在一起,其数量就远远超过他的兵力,他将陷入以少对多的不利境地,三是人地两生,虽说有个石敬瑭为他效劳,但奴才办事一向是靠不住的,况且耶律德光对石敬瑭并不十分摸底,他需要进一步了解这个奴才。
鉴于这些原因,耶律德光决定把契丹军队的大营移到柳林(今山西太原县东南),并命令所属部队,每天都要做好行动的准备,一旦形势恶化,随时撤退。
当然,这只是为了预防万一。多少年来,耶律德光经常出没于长城内外,对中原地区的情况也略一二。他早就想打入中原,做这片肥沃土地的统治者,可是屡遭失败。现在机会来了,而且还是石敬瑭请他出兵的,他可算是出“仁义之师”“名正言顺”了,所以非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撤兵的。耶律德光的第一步一一打入中原已经成功了,第二步该如何走,需要看看形势发展再定,对石敬瑭也要进一步观察。立一个“儿皇帝”,总得给自已带来一些好处才行,石敬瑭所提的条件虽说使他很满意,但未必能靠得住。必要时他可以抛掉石敬瑭,再另找一个代理人。但在此之前必须稳住石敬瑭。因此,耶律德光只是将石敬瑭封为晋王,而对册封皇帝的事情只字不提。
后唐军队同契丹军队在前线相持着,耶律德光也在对石敬瑭观察着、衡量着.....
石敬瑭也仿佛看出了主子的心思,为了讨好耶律德光,石敬瑭近来显得特别的殷勤,每日陪伴着耶律德光,就象个忠实的仆人一样,不断向“父皇帝”表示自己的忠心。
十月来临,再过几日就是天授节(契丹皇帝的生日)了,这个好机会石敬瑭自然不会放过。到了这一天,石敬瑭领着他的妻子魏国长公主和全家老少,拉来他的远亲近友,一路上浩浩荡荡前往柳林,给耶律德光送礼祝寿。为了博得主子的欢心,他和妻子轮流为耶律德光斟酒助兴,热闹了好一阵子才回到驻地。在石敬瑭打垮后唐王朝之前,他也只有这样来表示自己的一片“诚意”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