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是谁?裴松之自幼立志报国的故事

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八月十八日深夜,建康城的大街小巷,空无一人,可是皇宫里却还红烛高照,御案上堆放着儿卷厚厚的著作,宋文帝毫无倦意,正在聚精会神地阅览。等到宋文帝将这部著作看完,东方已经发白。宋文帝站起身来,连声赞叹说:“这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完全可以和陈寿的《三国志》媲美。”这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它的作者又是谁呢?这部著作就是有名的《三国志注》,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南朝时期杰出的史学家裴松之。

裴松之,字世期,东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公元372年),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僚地主的家里。裴松之的祖先世居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县),西晋末年,由于北方战乱频繁,他的家随着司马氏集团,南迁到了建康。他的祖父裴昧,做过光禄大夫,父亲裴珪,也是朝廷的官员。裴松之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封建教育。六岁时,裴松之已开始读书,八岁时读熟了《论语》和《诗经》。裴珪看到儿子很聪明,学习也很用功,非常高兴,常常给他讲故事。

裴珪对裴松之管束也很严,不让他沾染坏的习气。有一次,裴松之说菜不好,不肯吃饭,一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裴理立即动用家法,将裴松之严厉训斥了一顿,还罚跪一天。

有一年端阳节,建康城里人来车往,热闹非凡。裴理带着裘松之,走在人群中,他们走到一个大户人家门前,看见一个乞丐,蓬头垢面,骨瘦如柴,向富人家要饭,只听见屋里的人骂道:“穷鬼,快滚开!”然后将门猛力关上。那个乞丐身子往后一歪,跌倒在门前的石头狮子上,鲜血直流。裴珪走过将乞丐扶起,掏出几个铜钱给他。乞丐走后,裴松之带着好奇的心理问裴理:“爹 ,他为什么要讨饭?”裴理严肃地说:“因为他太穷了,你以后要勒俭,努力读书,不然的话,你以后也要变成乞丐的。”父亲的勉励,在裴松之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二岁时,裴松之进了私塑。在私塾里,他除了学习功课外,还广泛地阅读了各种书籍,知识日益增进。裘松之看书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做眉批,发表见解。他的书上密密麻麻地批了很多字。有次老师在翻阅他的书时,发现裴松之在上面写了“大丈夫要以身报国,刘琨是我的榜样”这样几句话,老师觉得裴松之人小志还不小,后来老师对裴松之非常器重,认为他是一个可造就的人才。

裴松之十六岁的那年春天,他和老师、同学一起去游春,登上了建康城外的钟山。山上空气新鲜,树木繁茂,清泉在岩石上流淌,不时传来鸟儿的欢唱。裴松之登上山顶,举目远望,万里长江就像一条宽大的绸带,铺在郁郁葱葱的大地上,构成一幅壮丽的画面;再俯瞰建康城内,亭台楼阁,掩映在绿荫丛中,街道上的行人车辆,川流不息,建康城城墙雄伟森严,真有虎踞龙盘之势。裴松之目睹这一切,想起国家处于四分五裂,北方人民饱受战争的创伤,而南渡的君臣,却凭借长江天险,偏安江南,不想国家统一,在建康城内纵情享受。裴松之想着想着,站在那里开始发呆。老师发现后走过来问道:“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我们的国家,想我今后应该如何奋斗。”“那你今后想干什么?”老师用试探的口气问道。

“我要努力读书,为国尽力”裴松之的回答虽然还带有几分稚气,但却铿锵有力。“好!有志气。”老师看到这个聪明而刚强的孩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15184
  • 今日 0
  • 访问量 2992797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