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在《后汉书》里,开设《党锢列传》,记载了这一重大事件,用生动的笔法描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范滂(pang乓)的,青年时代就很注重品德修养,养成了清廉的节操,受到了州郡和乡亲们的钦佩和爱戴,并推选他到朝廷做官。范滂素有远大抱负,他看到全国乱得不成样子,下决心要澄清天下的是非。一次,范涝被朝廷任命为清招使,到冀州一带巡行视察。一到冀州界,那些贪官污吏知道事情不妙,吓得扔掉官印,狼狈逃窜。

后来,由于范滂在普查民情中大量弹劾那些贪官污吏和权门豪绅,引起了朝廷里一些人的怀疑和不满,范滂不堪侮辱,呈上一纸辞呈,弃官不干了。
范滂回到自己家乡后,当地的那太守久请他帮忙,把郡中的政事委托给他。范滂在职期间,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对吏治严加整顿,不称职的一律撤换,并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就连自己的外甥,他认为不符合要求,谁来推荐也不行。
后来,有人上书朝廷,污蔑李膺、范滂等人连引为党,范滂被捕下狱。在狱中,他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决不承认什么结党营私,最后还是把他释放了。当他从京城出发回家时,沿路一带去迎接他的官吏,光是乘坐的车子就有几千辆。他为了避免嫌疑,就辞别朋友,一个人悄悄地回家去了。

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朝廷在宦官的唆使下,又大规模诛杀党人,下令逮捕范滂等人。送诏书的督邮到了范涝所在的征羌县,他不忍心杀害范滂,把诏书抱在怀里,一个人关在馆驿里,趴在床上哭泣。范谤知道后,为了不连累别人,便自动到监狱投案,县令郭揖解下官印宁愿弃官同他一起逃走,但他坚决不背。就这样,范滂又一次被捕了。
范滂的老母亲到狱中与儿子决别,范滂为自己不能再照顾母亲而感到分惭愧,并把母亲托付给弟照料,劝母亲不要过分悲伤。范滂的母亲对范滂说:“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这些有名的人物同样死去,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可怨恨的。”范滂跪在母亲面前叩了两个头,挥泪告别,毅然走向刑场,那时范滂才三十三岁。
这次 “党锢之祸”中有多少像范滂这样的正直有才之士,被囚居深牢,最后惨遭杀害。面对这些残酷的事实,作为作者的范晔也为此而感慨万分,他激动地写道:这些人“不怕独坐深牢,诛灭家族,母亲为儿子的正义之死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何等的悲壮啊!”范晔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坏人当道好人遭殃的悲惨现实,表达了对被害者的深切同情和赞扬,同时对东汉王朝也是一个有力的批判。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复杂,新的事物不断出现,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者巨大的作用。对于这些新的事物,是墨守成规,沿袭旧制?还是有所创新,将它们记入史册,并作出结论?这对于一个史学家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范晔以他敏锐的眼光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在继示前人写史的一些优良传统外,根据新的情况,在《后汉书》里又开创了“逸民”、“独行”、“党锢”、“列女”、“文苑”等列传。范晔在《后汉书》里的这些独创,不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因为这些创新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符合史学发展的方向,所以都被后世的史学家沿用下来,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部书从编写到完成,用了十多年时间。但这只是草稿,要成为一部真正的史书,仍需要作进一步的修改加工。担任这项工作的范晔还未来得及做,就被杀害了。草稿被别人拿去整理传抄,这对于书稿质量的提高,无疑会有很大的影响。但尽管如此,它精练的文笔,丰富的资料,高超的写作技巧,仍不失为一部史学名著,一颗在我国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库中闪闪发光的明珠。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