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杜甫从长安赴奉先的时候,管辖今河北、山西、辽宁一带的节度使安禄山(胡人),看到唐朝内地兵力空虚,政治腐败,就在范阳(今北京城西南)起兵,想乘机夺取唐朝的天下,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场大的战乱。安禄山死后,他的部将史思明又继续反唐。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争,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这场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县成了废墟。从此以后,唐王朝由繁荣走向衰败,由强大走向虚弱富由统一走向割据。
天宝十五年五月,杜甫在兵荒马乱中把家从奉先迁到白水(今陕西中部),寄住在舅父崔顼(xu)的书斋中。这时安禄山叛军已攻下洛阳直迫潼关。
杜甫和表侄王砅(li)、舅父崔顼在书斋里谈论战事。
“想不到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长驱直下,不到两个月,便攻下洛阳,就是封常清、高仙芝那样的大将,也败的败,逃的逃,无法抵挡胡人的进攻。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所不为,真是一场浩劫啊!”王砅叹息说。
“安禄山包藏祸心,明眼人早就觉察,可是朝廷却一点不戒备,全国兵力还是屯在西北边疆,防御吐蕃。去年我在《后出塞》里写道:‘坐见幽州骑(眼看安禄山的铁骑),长驱河洛昏!’我大声疾呼,希望皇上清醒过来。现在已经来不及了。”杜甫感慨地说。
“现在潼关危在旦夕。如果潼关失守,白水势必沦于敌手,我们还是早一点离开这儿吧!”,王砅劝告杜甫。
“敌人来势凶猛,潼关恐怕守不住。”崔顼接口。
“不,哥舒翰能征惯战,富于谋略,曾经屡次大败吐著,吐蕃听到他的名字就害怕。有二首民歌说:“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今甘肃岷县)。”现在他统帅二十万大军防守潼关,金戈铁马,气壮山河。在潼关面前,叛军并不是抵御不住的强敌。今年正月,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进攻潼关,不是给打败了吗?”杜甫对把守潼关的唐军副元帅哥舒翰相当信任。
几天以后的一个下午,王砅急匆匆跑来,跺着脚说:“糟了,果然不出所料,潼关失守了。”
“什么?潼关失守了?怎样失守的?”杜甫简直有点不相信。
“失守了。敌人兵临城下,监军李大宜和将士终日饮酒作乐;军中缺乏粮食,兵士连饭都吃不饱;再加上哥舒翰年老有病,部将不团结,士兵便无斗志。哥舒翰原来打算固守潼关,可是皇上和杨国忠却一再催促出战。哥舒翰出关反攻,结果全军溃败,哥舒翰也成了俘虏。”王砅气愤地说。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