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酒文化

甘酒嗜音”,“甘酒”,现在很多人喜欢饮酒,酒后误事的也很多。《弟子规》中说:“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怎样能够戒酒?当大家都喝醉了,自己不要喝醉,看一看人喝醉酒之后的丑态,就知道自己喝醉酒也会让人耻笑,那就能把酒戒了。
《群书治要·抱朴子》中,有一篇文章《酒诫》,把饮酒的危害描述得淋漓尽致。
夫酒醴之近味,生病之毒物。无豪锋之细益,有丘山之巨损。君子以之败德,小人以之速罪,耽之惑之,尠不及祸。” “醴”,甜酒。酒和醴的味道接近,都是致病的毒药,对人没有丝毫的益处,却有像山丘那样巨大的损害。君子因为它而败坏德行,小人因为它而招来罪过。沉迷于酒醴之中的人,很少不惹祸上身的。
世之士人,亦知其然,既莫能绝,又不肯节,纵口心之近欲,轻召灾之根源,似热肠之恣冷,虽适己而身危。”世间人都知道饮酒的危害,但是很少有人能戒酒,也不肯有所节制,放纵内心和口腹之欲,忽视了名声受损和招致灾祸的根源。好似人内热时喝冷饮一样,虽说一时适意,但身体却受到伤害。
小大乱丧,亦罔非酒,然而俗人是酣是湎。”小到个人的祸患,大到国家的灭亡,无不是由酒造成的。然而,世俗之人却依然畅快地饮酒,沉溺其中。
很多人说,“饮酒可以减轻压力”,其实这句话有待商榷,为什么?饮酒就是麻痹自己。什么时候需要打麻醉药?做手术的时候,非常痛苦的时候才需要麻醉。人为什么会有痛苦?归根到底是因为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没有承担好,没有读书明理;自己该尽的义务没有尽到,没有把家人照顾好、把本分尽到,而且追名逐利,所交的都是酒肉朋友。古人说:“有酒有肉好兄弟,急来何曾见一人?”所以,“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大家都是以利益相交往,当利益没有了,交情也就疏远了。古人经常有“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的感慨。
正是因为人不明理,每天追名逐利,所以人生过得很空虚,感觉没有可信任的人。病痛的根源没有解除,问题就不能解决。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靠学习圣贤教诲,明白唯有以道相交才能天长地久。古人说:“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人唯有承担起责任,把“五伦”关系处理好,在人生的过程中会感到越来越多的助缘,大家因你的存在而生活得更加美好,甚至人生都得以改变,才会觉得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样的人生才会越走越充实,不会越走越空虚。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而用酒麻醉自己,实际上是躲避痛苦,不能从根本上减轻压力。
很多人说“无酒不成席”,酒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也有酒文化。什么是真正的酒文化?《左传》中记载,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国发生***,太子御寇被杀。公子陈完流亡到齐国,齐桓公想任命他做卿。陈完辞谢说:“我是流亡到齐国的人,大国能够收留我,就是对臣下很大的恩惠了,怎么敢接受这么高的官位呢?”最后齐桓公任命他做工正,也就是主管工匠的官职,陈完就接受了。随后他请齐桓公喝酒,两人喝得很高兴,不知不觉到了晚上。齐桓公说:“我们再点上灯接着喝吧。”齐桓公正喝在兴头上,如果是普通人,一定会答应他的要求,但是陈完没有答应。他说:“我只是选择在白天来招待您,并没有选择在夜晚招待您,所以不敢听从您的命令。”这等于直接拒绝了齐桓公。
陈完陈述了拒绝的理由:“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中国人特别讲究礼,齐桓公收留他,又给他工正的位置,为了表达对齐桓公的感恩,所以要请他喝酒,这是“酒以成礼”,酒是帮助完成礼仪的,但是不能没有限度地喝下去,这才符合义,才是适宜的。能让君主完成礼,同时又不饮酒过度,才是对君主真正的爱护。听到这里,齐桓公也就不好意思再继续喝酒,酒席也就到此结束了。
可见,即使是君主的要求,臣子如果觉得不符合礼仪,也会婉言拒绝。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度,饮酒更是如此,都要有分寸,要符合礼的节度。比如,古代的酒爵,都有两个立起来的很高的东西,当喝酒的时候,刚好对着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提醒自己不能喝太多,喝得太多眼睛都要喝瞎了,实际上这才是中国的酒文化。

古人告诉人们,饮酒有很多种过失。第一,颜色恶。饮酒的人容貌、面色因为常常饮酒而变得不正常,没有好的相貌。人们经常说酒色之徒,一般的酒色之徒脸色都发暗,眼睛中有淫邪不正的神情。
第二,下劣。饮酒之人酒醉之后东倒西歪,站都站不稳,威仪不整,举止轻薄,容易被人轻视、厌恶。
第三,眼视不明。经常饮酒会使人眼睛昏花,视力下降,看不清楚。
第四,现瞋恚相。饮酒之人不能控制情绪,容易对亲属,甚至贤善之人发脾气。特别是当他有抱怨的时候,酒后神智不清,还会把所有的不满都说出来。《六韬》中记载,观察一个人能不能胜任将军之职有一个方法,“醉之以酒,以观其态”。让他喝醉酒,看他是不是酒后失言、酒后失态。如果酒后乱说话,把军事机密都透露了,这样的人绝对不能胜任将军。
第五,坏田业资生。田产或有利于生活的资财都会败坏。比如,人醉酒的时候谈生意很容易出麻烦,不该答应的事情答应了,结果酒醒之后后悔莫及,给自己的事业造成障碍,也会把自己的资财败散掉。
第六,致疾病。饮酒过度,身体失调,会导致患慢性病、急性病等。如果常常饮酒,身体不可能好。例如,很多喜欢饮酒、生活起居不正常的人,经常会有脂肪肝或胃病等。
第七,益斗讼。醉酒发狠,与他人争竞,怨恨发作,这叫做瞋毒。人不饮酒时还容易控制自己,但是饮酒之后自制力下降,最容易引发争斗,甚至因为好勇斗狠而不惜生命。
第八,恶名流布。经常醉酒之人舍弃善法,没有人赞叹他,反而被人嘲笑、轻视,恶名流布,远近皆知。
第九,智慧减少。饮酒昏迷,颠三倒四,愚痴狂悖,记忆力下降。特别是人喝酒喝多了,话也就多了,聪明智慧也日渐减少。
《抱朴子·酒诫》中讲到,古时候发明酿酒的仪狄,因为向大禹进献美酒而被疏远。仪狄发明酿酒术,把酿出的酒献给大禹,大禹品尝之后说:“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灭身的。”所以就疏远仪狄。这是明君的做法。
现在人对于酒没有这种意识和警觉。比如,电视台的黄金时间,铺天盖地都是酒的广告,所以《酒诫》特别值得看。古时候发明酿酒的仪狄,因向大禹进献美酒而被疏远,夏朝因此而兴起;酒糟堆成山,酒浆满池,结果夏桀、商纣因此而亡国。丰侯获罪,是因为头上顶着酒樽,口中衔着酒杯;刘表政事荒废、衰败,是因为珍藏伯雅、仲雅和季雅三个酒爵。赵武失去民众,子反被杀戮,灌夫被灭族,季布被疏远斥退,子建被免官黜退,徐邈被禁言,都是因为酒,但是社会上喜爱饮酒并且以饮酒为乐的人很多,而戒酒、怕酒的人却很少。乐之者众,戒之者少,劝诫的箴言又怎能生效?人们都说要出来混,上社会打交道,不喝酒怎么行,生意还怎么做?久而久之,人们都认为喝酒才是正常的,不喝酒就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足,这就叫做积非成是。所以,只希望君子能够节制饮酒。
这段话把饮酒的过患描述得淋漓尽致,喜欢饮酒的人应该引以为戒。
“嗜音”,前面讲音乐,不能听靡靡之音,沉溺于靡靡之音容易亡国。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15544
  • 今日 45
  • 访问量 3044318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