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编写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至于皇帝,每日要处理国家大事,能读史书的时间就更少了。要是有人能够吸取全部史书的精华,编成一部系统的扼要的通史,使人读了它便能了解几千年的历史,那该多好啊!叫谁编呢?事在人为,等待还不如自已动手编呢。

嘉祐年间(公元1056一1063年),司马光写信给好友刘恕说:“我想写一部历史书,其时代从周威王命韩、魏、赵为诸侯起,下至五代止。我要采用《左氏春秋》那样的编年体制,仿效苟悦《汉纪》那样简明扼要的文风,吸取众史家的学说,融会贯通成为一家之言。”刘恕也是一个爱好史学的人,对他的编书的志向,立即表示赞同和支持。司马光是言行一致的人,说干就干。他在公干之余,自己翻阅古籍,按事先拟好的计划,编写了一部《通志》,呈献给英宗,得到了赏识。后来,他邀请刘恕等一道编写。这次神宗召见,又为这部书作序,使司马光受到极大鼓舞,决心早日编成《资治通鉴》献给皇上。但是,由于王安石推行新法,触动了保守 派的政治主张,使他强烈不满,因此,有一段时间,他整日为抵制新法而奔波,很少有时间从事《资治通鉴》的编写工作。

照宁五年(公元1072年),他到西京(今河南洛阳市)御史台做官时,得到神宗的批准,把《资治通鉴》的书局迁往西京,从此不直接参与政治,专门从事于编书工作。

书局设在国子监(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的名称)附近的一所院子里。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六间,前面的庭院宽间,常院墙种了一圈松柏,中间有几个用小砖砌起来的花坛,上面分别种有牡丹、玫瑰和芍药等鲜花。正是青松翠柏相掩映,满眼鲜花鼻闻香的幽雅之所。

司马光对这个安静文雅的环境,十分满意。白天,他和刘放、刘恕、范祖禹在屋里编写,经常对他们 说:“搞历史的人,要紧的是诚实,不实事求是,就没有任何价值,因此,各种史料必须订正后才能用。”他自己带头这样做,在编写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所谓楚汉之争的历史时,他就和刘放一道,从司马彪、荀悦和袁宏三个人关于汉代历史的著作中,加以考证。司马光为编书废寝忘食。刘恕他们经常劝他休息,他总是笑笑谢绝。每天的中午饭,他往往忘记了回家吃,司马康不得不叫家里人,将饭用食盒盛着送来。就是送来的饭,有时也顾不上吃。他这样理头工作,使刘放、刘恕他们深受感动。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15724
  • 今日 45
  • 访问量 3071774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