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诗中说,那荒原上繁茂的野草,一年一度从枯到荣,哪怕遭到野火的焚毁,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又会繁荣滋长起来。看那远方的野草覆盖着漫长的古道,阳光下一片碧绿的树丛连接着荒凉的边城。眼看又要同远游的朋友告别,怎不叫人难舍难分。
“妙绝,妙绝!”顾况读完全诗,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他不仅喜爱这首小诗质朴无华的风格,丰富、真实的感情,还特别欣赏前面那四句耐人寻味的意境:春草的生命力是那么顽强,纵然遭野火肆虐,也永不能把它消灭。人不是也应该有这种精神吗?

大诗人顾况终于发现了少年自居易的不凡才能,他放下诗稿,向少年赞赏地看了一眼,乐呵呵地说道:
“你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我看,在长安居下去,也不难了!.....说着又走到白居易身边:“请别见怪,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白居易腼腆地笑了,方才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全消失了。一老一少开始亲热地交谈起来。
“观足下(古时对朋友的尊称)诗文,府上定是书香门第!”顾况说道。
白居易点了点头。他告诉顾况,他远祖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后移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县),世代都是读书人家。祖父白锽,父亲白季庚,都是“明经”(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出身。祖母和母亲也通晓音律,善诗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和哥哥白幼文,弟弟白行简,从小就酷爱文学。

“难得,难得 !”顾况赞叹了一番,又饶有兴趣地问道:“足下和令弟,取名居易、行简,看来定有深意?”
“是的,”白居易回答道,“这都是家母亲自取定的名字,老人家希望我们长大以后,‘居’和‘行’都要简易朴实,终身做个清白耿直的人。”
“好,好。如此家风,真是可敬可佩!不过.....”顾况指着诗稿中“故园望断欲何如”、“数行乡泪一封书”、“少年已多病,此身岂堪老”等诗句,不解地问道:“足下小小年纪,因何诗中常有伤感之情?”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