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身心、治理国家,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事

西旅献獒,西旅,远国也,贡大犬。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陈贡獒之义,以训谏也曰:‘乌乎!明王慎德,四夷咸宾。言明王慎德以怀远,故四夷皆宾服。无有远近,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天下万国,尽贡方土所生之物,惟可以供服食器用者,言不为耳目华侈。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獒,蔡沈《书集传》:“犬高四尺曰獒。”旅,《释诂》云:“旅,陈也。”故云“召公陈戒”。“西旅”的“旅”是国名,“旅獒”的“旅”是陈的意思,字同义异。太保,即召公奭。西戎进贡一种名叫獒的大犬。西旅,远国也,贡大犬。西旅是边远国家,进贡一种大犬。于是太保撰写了《旅獒》,用来劝谏武王。陈贡獒之义,以训谏也。陈述献獒这件事情的道理,作为对武王的劝谏。

古人知道放纵欲望很容易,人心容易被外物所迷惑,所以召公看到有人进献猛犬獒,立刻就担心武王沉溺于远方之物,把远方的贡品看得很珍贵而丧失德行,于是马上撰写这篇文章来劝谏,防微杜渐。

《淮南子》中记载,衰败之世的社会风气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贵远方之货,珍难得之财”,重视远方而来的东西,珍视难得的财物,而不注重生活必需品,使天下质朴敦厚的风气日渐淡薄,以清为浊。

这种风气一旦形成,人们就会抢购、收藏远方之货、难得之物,想方设法地获得,结果偷盗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论语》中记载,季康子患盗,就去请教孔子。孔子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自己不贪图财物,包括这些远方而来的财货和难得的珍宝,即使鼓励人们去盗窃,人们都不会去做。上行而下效,上面的人喜欢什么,下面的人就跟着效仿;上面的人重视伦理道德,下面的人也会注重修身;上面的人重视难得之货,下面的人也会跟着收藏、抢购。所以《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者也。”如果在位者没有欲望,百姓之间的风气也就自然淳朴。

正是因为认识到君主身份的特殊性,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君德修养,要求为君者要克制贪心、私欲。《周易·损卦》中说:“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山下有深泽,这是减损的象征。君子应效法这种精神,克制忿怒,抑制嗜欲。《政要论》中也说:“夫欲至无极,以寻难穷之物,虽有贤圣之姿,鲜不衰败,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一个人以无止境的欲望去追寻无穷无尽的外物,纵然有成圣成贤的资质,也很少有不衰败的,所以修养身心、治理国家,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事。舜帝、大禹在中国被称为圣人,受万世景仰,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比别人尊贵、优越,而是因为能够禁闭私情而达到无欲,比如舜帝曾将黄金藏到险峻的高山上,将珠玉埋在深川的谷底里,把它们抛弃在荒远的地方;仪狄进献美酒给大禹,大禹品尝后觉得非常甘甜,于是疏远仪狄,杜绝人们进献美酒,并说此后一定会有因为嗜酒而亡国的国君。所以,圣人对于自己的嗜欲要求非常严格。

如果人们把心思都花费在追求远方之货、难得之财,沉溺于吃喝玩乐、财色名利的享受,那么必然不会注重提升自己的德行,也就偏离了“明明德”的方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要把自性的明德开发、彰显,还要帮助他人把明德彰显出来,这两件事达到至善圆满的程度就是人生的意义。有些人醉生梦死地沉溺于欲望的享受和满足之中,一天一天地堕落,甚至沦为禽兽却不知不觉,这是非常可惜的事。从人沦落为禽兽,这是真正的堕落。

曰:‘乌乎!明王慎德,四夷咸宾。言明王慎德以怀远,故四夷皆宾服。无有远近,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天下万国,尽贡方土所生之物,惟可以供服食器用者,言不为耳目华侈。

四夷,四方边远之族。宾,宾服,怀德而服。毕,尽。方物,张居正《尚书直解》:“方物是各地方所产之物。”召公说:“呜呼!圣明的君王谨慎修德来怀柔远人,四夷都来宾服。言明王慎德以怀远,故四夷皆宾服。说的是明王谨慎修德,来怀柔远人,所以四方边远之族都怀德而服。不论远近,都献上当地的土特产品,仅是衣服食物以及有实用价值的器具。天下万国,尽贡方土所生之物,惟可以供服食器用者,言不为耳目华侈。天下万国都进贡其地方的土特产品,这些只可供给吃穿器用而已,意思是说不是为了满足耳目华丽奢侈的享受。

奇闻网
奇闻网 QiWenTop.Com 探索历史上的那些事儿
  • 文章 7312
  • 今日 0
  • 访问量 1594871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